中国景观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景观规划

景观规划

学术前沿|“2021世界风景园林师高峰讲坛”青年论坛顺利举行

中国景观网2023-08-12景观规划白洋淀景观
景观差异,白洋淀景观,ps景观排版,学术前沿|“2021世界风景园林师高峰讲坛”青年论坛顺利举行,景观差异,白洋淀景观,ps景观排版2021年10月31日,“2021世界风景园林师高峰讲坛”青年论坛在北京林业大学顺利举行。本次

学术前沿|“2021世界风景园林师高峰讲坛”青年论坛顺利举行

学术前沿|“2021世界风景园林师高峰讲坛”青年论坛顺利举行,

  景观差异,白洋淀景观,ps景观排版2021年10月31日,“2021世界风景园林师高峰讲坛”青年论坛在北京林业大学顺利举行。本次讲坛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指导、北京林业大学主办,得到IFLA APR支持,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城乡生态环境北京实验室、北京《风景园林》杂志社有限公司、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美丽乡村与乡村振兴研究创新联盟、城乡园林景观建设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北京林业大学中国风景园林思想研究中心共同承办。

  本届青年论坛邀请到来自清华大学、重庆大学、天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东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同济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UCL建筑研究生院与伦敦建筑联盟学院、浙江大学园林研究所、华南理工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校的16位青年学者,共聚云端,探索 “基于自然解决方案(NbS)的城市更新”“社会治理下的城市更新”“城市更新的实践与方法”等议题。本次论坛采用线上直播形式,截至发稿,累计共近11万人次在线世界风景园林师高峰讲坛”直播,共同见证本届高峰讲坛的学术盛宴。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郑曦教授在开幕致辞中谈到,“世界风景园林师高峰讲坛”是北京林业大学从2015年起便传承下来的重要国际学术论坛活动,致力于继承发扬中国园林传统,吸收世界先进的风景园林科学技术的理念,启迪和鼓舞更多的风景园林师探索城市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本次青年论坛邀请的学者、老师可以说是风景园林学术界的新鲜血液,是年轻的风景园林师,也是未来的风景园林大咖。希望所有与会人员都能通过此次学术活动,增进交流、切磋学艺,收获丰硕成果。最后,郑曦教授预祝2021世界风景园林师讲坛圆满成功。

  青年论坛上半场由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院长姚朋教授主持。姚朋教授表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进一步提升城市高质量发展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在城市存量发展,低碳发展的背景下,如何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提高人居环境品质,提升城乡居民的幸福感,是新时代城市更新的核心任务,也是广大风景园林人的责任与使命。本次论坛的16位学者探讨城市更新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院长助理,国家注册城乡规划师,北京市海淀区街镇责任规划师

  梁思思副教授发表了以《设计/治理/参与——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更新》为题的演讲,以老旧小区设施简陋、出入口设计不佳等问题引入,围绕“场所营造的原则”“从设计到参与的更新实践““更新·共治·共享”3个方面发表演讲。首先,梁思思副教授提出了场所营造“人-物”互动的原则,强调功能健全、舒适度及人的参与性。接着,以北京市海淀区多个老旧社区“玄关”项目的良好实践和后续成功影响为例,阐述了构建“健全-归属-参与”三层公共空间场所营造的方法。最后,总结了小微公共空间从设计到治理的多重场所营造路径。最后,梁思思副教授强调设计不仅仅是唤醒公众的审美,更重要的是使得公众共同参与进来,共同营造社区公共空间。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风景园林系副教授、副系主任,重庆市城市规划协会社区与城市更新专委会委员

  许芗斌副教授以《基于小微空间活力建构的城市更新策略与途径研究——以重庆为例》为题展开演讲。首先,许芗斌副教授提出了人们对城市公共空间认知的转变,着重分析了小微空间的多样性、脆弱性与日常性特点。随后,围绕公共空间活力建构,基于空间、功能、社会、时间、文化与经济6个维度,结合实例提出了8个更新策略:空间系统连接、存量资产利用、公众需求响应、基础设施保障、复合功能提升、文化建设融入、社会网络构建、特色场景营造。最后,许芗斌副教授以重庆九龙坡白马凼社区小微空间更新实践为例,进行城市更新途径的探讨,并强调人与环境、人与人的互动过程,以及人与活动的集聚能够创造空间的活力与价值。

  杨冬冬副教授发表了题为《全过程多尺度生态化雨洪管理系统研究》的演讲,从研究背景、城市雨洪管理问题再审视、全过程尺度生态化雨洪管理系统构建的基本思路及其要点研究4个方面阐述。在全球洪涝灾害频发,而国内对“海绵城市”建设质疑声日渐高涨的背景下,针对当前国内外城市雨洪管理普遍存在的市域绿地雨洪调控潜力未充分发挥、低影响开发系统与管渠系统、大排水系统间不衔接的问题,杨冬冬副教授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全过程多尺度城市生态化雨洪管理系统构建的思路、方法、路径和内容,展示了低影响开发系统的规划指标、规划指标在空间的实现模式以及多系统间的耦合衔接3个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

  李方正副教授以《面向高品质蓝绿空间建设的公园体检研究与实践》为题发表演讲,首先,介绍并分析了城市更新的背景下蓝绿空间的格局复杂性、服务波动性、效益权衡性的三大特征。随后,李方正副教授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河流体检、公园体检引导规划设计的关键技术,并结合实例介绍区域高质量蓝绿空间、山水型公园城市以及绿色综合体3个尺度的蓝绿空间体检实践,同时展示了关于绿色暴露等系列的研究进展,最后,李方正副教授提出未来应关注蓝绿空间格局更精细、服务更突出、效益更溢出的前沿挑战。

  张炜副教授发表了题为《全景影像和激光点云在城市三维绿量研究中的应用探讨》的演讲,从“基本算法的自动识别与计算”“不同空间尺度的适应性”和“应用展望”3个方面展开。首先,引入720°全景影像、激光雷达点云的概念,介绍投影转换和语义分割的自动识别特点和提取方式。通过对公园绿视率分析、不同尺度公园空间评估等案例分析,详细阐述了各类技术的具体运用方法。而后,探讨全景绿视模型及空间体素绿量模型对不同空间尺度的适应性。最后,张炜副教授展望了其在景观格局分析,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周详老师发表了以《数字足迹支持下遗产景观的空间感知与游憩体验研究》为题的演讲。首先,周详老师介绍了数字足迹的概念、来源与发展、类型、价值以及用途,提出在大数据背景下,利用数字足迹对游憩体验质量展开定量评析,可以弥补传统分析方法中数据覆盖性、准确性和代表性不足等既有缺陷。周详老师认为基于用户需求提升游憩体验质量,是推动历史性城市景观可持续发展与个性化培育的重要途径。在此基础上,结合实例分别从宏观层面的“整体感知”和微观层面的“心理反应”两个层级对历史性城市景观的空间感知与游憩体验展开分析评价。最后,周详老师提出未来将继续探寻文字、图片以及视频数字足迹在城市景观空间感知中的不同价值。

  乔秀娟副教授发表了题为《基于自然解决方案(NbS)在老旧小区改造中的机遇与挑战》的演讲,从“风景园林、NbS与城市更新”“海绵城市与老旧小区改造结合中的机遇与挑战”和“NbS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应避免的陷阱与实施策略”3个主要方面展开报告。首先,乔秀娟副教授阐释了风景园林、NbS与城市更新的关系,NbS给风景园林提供了场地营造和场地维持的战略指导,用以缓解城市内涝的海绵城市也是一种NbS实践,常与城市更新中的老旧小区改造结合。通过对实例和文献的分析,乔秀娟副教授指出,NbS应用在老旧小区改造中,无论在设计层面还是管理层面,都应该避免:1)忽视当地居民的观点和建议,2)缺乏维护管理的陷阱。最后,乔秀娟副教授强调,在未来NbS实践中,应以场地维持概念为核心,从管理的角度出发,结合当地居民的实际需求,以生物多样性为基础进行设计,是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应有的策略。

  马嘉老师以《城市绿地布局优化与供给路径研究》为题发表演讲,首先着眼新时期城乡绿色空间的发展任务和需求,展示了城市更新中的重要绿色载体。接着,马嘉老师指出当前的绿地优化困境以及绿规编制机遇,提出数(绿地数量调控优化)、图(绿色空间格局完善)、质(居住片区品质更新)、效(绿地服务效能提升)的解决办法。最后,马嘉老师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的公园绿地系统规划为例,通过识别现状缺口、核查规划问题、承接控规单元、比对服务效能的方式,打通国土空间“一张图”背景下“现状—国空—绿规—控规”的反馈、干预和供给机制,从而提高城乡剩余空间、边缘空间作为绿色宜居空间的调控能力。

  上半场报告结束后,姚朋教授主持讨论环节,围绕城市更新主题提出问题,8位青年学者分享各自的观点。

  姚朋:本次论坛基本上基于空间学科(建筑、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的视角对城市更新进行探讨,但其实城市更新是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一系列学科,而这些学科相较之下发挥的作用更加直接。如何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实现多学科协同?

  姚朋:城市更新涉及多类型主体,包括以政府为主的投资主体、由专家学者构建形成的智库主体、居民为主的使用主体。在此条件下,如何更好地实现多主体权衡?

  马嘉:城市更新涉及多主体,政府是管理者,居民是使用者,风景园林规划师属于第三方,既是管理者又是使用者,因此风景园林师在城市更新中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如何协调、糅合多方主体到城市更新中;同时,城市更新涉及多学科,而城市更新广义的定义涵盖城市和乡村范畴,除空间学科的角度外,我们需要融入其他学科知识和新的科学技术来应对城市更新。

  乔秀娟:在多学科的协同方面,结合我在瑞典农业大学经历,希望不仅从自然的角度出发,也要从场地营造和维持、管理角度出发,做好多学科协同。至于多主体的权衡方面,应鼓励社区居民的多参与,要考虑各地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型不同,去平衡各方主体的利益。

  周详: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城市的更新需要多学科参加与融合,因此多学科参加与融合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与必经之路。我结合自己在日本留学以及在国内参加的一些社区营造的实践经历,发现日本的社区营造模式不能简单地应用于中国的城市,而中国不同城市的社区营造模式也有所不同。所以,我们要探索出一条中国未来城市更新的可行之道,通过多学科参与,共同设计一套完整的社区营造体系,并根据各城市不同的城市能级、经济情况、社区参与和建设的路径,以及居民的参与度与理解度等进行调整与应用。

  张炜:从技术手段方面来阐述如何多学科协作,我们应该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一张图”的工作模式,可采用统一的数据库、系统平台、信息模型,能够把我们城市的信息综合反映出来,使得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例如PPGIS技术,使得每一个公众都能够实时反映自己观点,真正实现共同协作。

  李方正:我认为可以从规划角度看,比如现在风景园林与公共健康的合作较紧密,而健康规划是绿色更新的重要部分。我们做过健康相关的研究,但发现偏离了专业核心,因此在多专业、学科协同方面,应该守住初心,明确自己的学科边界,更关注基本机理,从规划的视角关联其他学科知识。

  杨冬冬:我的研究方向是城市雨洪管理,涉及多学科协同问题。我非常认同要明确好自己学科的目标和边界。目前学生们做研究容易走到过分关注其他专业领域知识的误区。希望我们能在其他学科找到支持自己学科和专业的结论,能服务于自己的学科,建立共同的语言、概念和表达的共识,建立数据的共识共享、指标的共识。在多主体协同的问题上,我们需要建立概念和需求的共识,例如即便是易于接受的海绵城市概念,现在也存在误解和误读现象。所以需要时间,让不同主体消化概念、建立共识。

  许芗斌:我们在做研究的时候,常常是单学科或者主动去进行跨学科的联合;但是做实践时,一个城市更新的推行和落地过程中,不同学科和专业之间的配合非常重要。在不同项目的背景下,各学科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又需要相互衔接。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构建开放性的框架以应对多学科在实践过程中的协同问题。而面对多类型的主体,如政府部门、街道的管理部门、物业,以及在地居民等,设计师除了作为专业设计者角色外,还需要扮演沟通者、协调者等角色,倾听不同主体的想法,根据他们的需求不断调整,通过公众参与、公众协商、共同治理、共同建设、共同管理的视角达到在实践中的协同。

  梁思思:对于实现多学科协作,涉及主体、方式、保障3个层面。首先,在更新存量的状态下,有非常多来自开发商、建设商的建设者视角和既有产权利益者的视角,不再是原来公共空间都由政府主导,操作主体不再是自上而下的。在此基础上,操作方式从原有的技术传导,转向通过设计师搭建对话平台,通过以空间为载体,让多方共同阐述他们的需求。最后,公共政策治理里面很重要的环节是保障,在做方案的过程中,要通过共建共治等多样化的举措使得更新行动被多方所接受。对于实现多主体权衡,需要重视价值理性、工具理性、协作理性的协同。价值理性是设计始终代表对公共空间的重视及公众利益的保障;工具理性是指用合适的技术方法及手段去编制规则;协作理性是指在设计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协商、调整,始终重视社会需求及市场规律。

  10月31日下午,青年论坛下半场由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院长李倞教授主持。

  沈洁副教授发表了以《城市更新背景下的风景园林设计应对——从时空存量谈起》为题的演讲。面对城市更新中存量发展的问题,沈洁副教授首先明晰了“存量空间”“存量时间”的概念,并提出应以“时空观”框架进行应对。空间上是指“在地性”,包括场地内部(地点)、场地周边(地方)及区域(地域)层面;时间上是指“历时性”,包括历史沿革(过去)、场地优劣势(现在)及规划/需求(未来)层面。随后,沈洁副教授以个人亲历的3个不同尺度、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设计实践为例,从“存量空间”“存量时间”的角度出发,介绍了城市更新背景下风景园林设计的应对方法,以及设计实践的发展趋势,提出在城市更新中,风景园林将作为媒介对现有秩序进行重新整合。

  陈崇贤副教授发表了以《基于情绪评价的大规模城市街景优化》为题的演讲。首先,陈崇贤副教授着眼于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指出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城市环境与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关系密切,而后强调了进行街道对人精神状态影响研究的重要性。接着,陈崇贤副教授以广州的4个区域的街道优化项目为例,确定了6个情绪维度,基于机器学习方法和街景图像数据,测度大规模城市街道对居民情绪状态影响的空间特征,探究影响情绪的主要街景要素,基于以上研究提出促进情绪体验的城市街景优化策略。最后,陈崇贤副教授指出了使用街景图像数据进行测度的局限性。

  边思敏老师发表了题为《弹性框架:盒子花园与社区微更新设计途径》的演讲。首先,边思敏老师回顾了人类对聚居环境的拓展过程,并指出对边缘的扩张不能代替和拯救中心的问题,“更新”的实践与讨论正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密集地发生;在此背景下,风景园林师需要找到一种自身定位并发挥价值。随后,以北京金融街“盒子花园”社区景观更新实践为例,阐明了以“弹性框架”作为设计途径的适用性。基于“盒子花园”的实践与思考,旨在通过“弹性框架”的设计思路,在社区景观更新中探索一种既保持批判性思索、又兼顾民众的声音与热情的兼而有之的设计途径,为创造性的空间生产预留可能性。

  风景园林与区域开放空间教席研究员及专题讲师,慕尼黑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在读博士

  黄琦老师发表了以《德国城市更新实践——以慕尼黑地区的项目为例》为题的演讲。首先,黄琦老师借助慕尼黑大区域内的真实案例——弗莱兴老城中心焕发活力更新计划,从资金来源、共建决策、共建举措3个方面进行介绍,带领观众近距离接触正在进行中的城市更新日常,解析了社会和人文背景下,独特的建造文化与贴近实际的具体措施。最后,黄琦老师揭示了德国的城市更新策略所具有的日常、谨慎、长远的特征。

  韩依纹老师发表了题为《多元技术介入的国土生态空间格局识别、评价与优化模拟研究》的演讲。首先,韩老师介绍了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生态空间的内涵,并指出在当前背景下如何科学保护和发展生态空间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随后,以研究项目为例,探究优化生态空间格局的科学路径,提出通过多元技术的介入进行补绿、护绿和扩源的生态空间格局优化策略。最后,韩依纹老师将研究结果与生态空间管控实践衔接,提出了具体的生态空间管控路径:生态本底识别—空间格局现状评估—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生态空间管控措施,为我国生态空间专项规划实践提供了理论参考。

  UCL建筑研究生院与伦敦建筑联盟学院(AA)教师,UCL数字建筑理论博士候选人

  黄圣扬老师发表了以《城市生态的数字调优:探索面向人类世时代城市环境的计算性设计方案》为题的演讲。首先,黄圣扬老师展示了人类世时代的城市面临各种亟待解决的代谢问题,指出RC18将城市视为复杂系统,城市更新和设计过程可视为对城市代谢问题的调整和优化。随后,将符号主义智能与联结智能两种机器智能范式在授人以鱼/授人以渔的类比下进行区分。最后,黄圣扬老师基于联结主义智能的设计方法学,结合实例,让机器挖掘从过去到现在城市代谢所涉及元素间的交互模式,并据此为泰晤士河周边多个场景进行调优尝试。

  谢雨婷老师发表了题为《长三角区域绿心:国土空间规划转型中的城市增长边界设计》的演讲。首先,谢雨婷老师从尺度升级、跨部门协作、规划工具3个方面阐述了目前空间规划所面临的挑战。随后,以区域设计方法驱动的长三角区域“绿心”研究项目为例,探讨如何将二元对立的被动城市增长边界更新为高品质的城乡一体化界面,并从界定框架、主体计划、原型项目3个角度阐述区域设计的具体方式。最后,谢雨婷老师总结了区域设计方法对于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意义,以及基于原型设计的定性方法补充基于定量评价、自上而下的城市增长边界规划模式的具体方法。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研究员、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设计学院兼职教授

  何志森老师发表了以《无为而治:不造物的城市更新》为题的演讲,首先,以广州越秀区某街道的晾晒空间改善、深圳宝安区桥头村的城中村改造为例,提出了在缺乏资金的情况下如何进行城市更新的问题,以及整理是否算一种更新策略的思考。随后,何志森老师结合2019年开始的深港双年展“人民的公园”项目,探讨如何能够通过一种微弱的方式,甚至是一种不造物的方式唤醒空间原有的活力,并让公众参与到新的社会关系和空间“公共性”的建构中来。最后,何志森老师认为真正的更新是那些用轻微的力量来唤起最大能量的更新,并以此来反思和抵抗今天中国城市正在经历的一场以城市更新的名义开展的“大拆大整”运动。

  下半场报告结束后,李倞教授主持讨论环节。下半场的8位演讲嘉宾根据研究方向分为4组讨论相关议题。

  沈洁:目前城市更新项目根据规划建设主体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以居民自治为主体、自下而上进行、尺度较小,例如社区微更新。在这类项目中,解决实际问题是目标,公共参与是关键,该过程会极大地影响设计决策和结果,这一点是与其他类型的项目差异最大的地方。另一类以政府部门为主体、自上而下进行、尺度相对较大,这类项目往往涉及多学科与多专业的交叉,当前也涌现了很多新的技术方法。但是个人认为其设计的核心与增量时代的新建项目并无本质差别,它们都需要创造性地解决设计问题,以及通过设计师敏锐的观察力阅读出场地本来的特质,并通过具体的设计呈现出来,让其他人也能感同身受。

  黄琦:城市更新设计方法会更克制、谨慎。像案例中的这类日常性更新项目,可以看作是社会性福利政策。主要意图是把城市核心区留给原本的居民,增强其归属感,提高社会凝聚力。在设计的表现形式上,贴近原本的城市历史风貌和当地的生活习惯,不过多设计,不过度开发。

  李倞:新的数字技术是否真的会影响到设计?传统设计是否还具有生命力,在未来是否会被取代?

  陈崇贤:我想传统设计仍然有生命力。但从长远来看,传统设计一定会受到数据驱动型技术的影响。目前,我明显感受到数据驱动型技术能够提高设计效率,机器学习和智能化的方法能降低传统设计中的人力、物力成本,弥补传统设计的不足。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未来数据驱动型的技术或方法很可能会形成新的设计结果,并且为我们所用。不过总体而言,有多少智能就有多少人工,我们需要人为制定数据驱动型设计背后的标准和规则,使其为我们进行大批量的高效合作。

  黄圣扬:在我看来,传统设计的生命力不会因为数据驱动型技术的影响而显著折减。1)数据的需求层面上而言,机器学习的材料映射到建筑或园林设计上就是传统设计的成果。数据来源于人的产出,而人作为生命体的许多特质是当前机器无法体现在自己的产物上的。同时,如何让机器学习,需要我们对现有的设计进行规划和思考。2)在对误差的分析层面上讲,不是每个设计都需要“完美”的设计,或都是某种最优解,误差是创造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设计所产生的非最优解的性质非常重要。最后,数据驱动型技术即使不会取代传统设计的方法,但的确会产生影响。如经济上的后续效应,传统设计项目结束即标志着经济活动的生命周期结束,但在数据驱动型技术出现后,设计的产品定义获得了延伸;设计信息可以使设计的经济活动周期不断延长。

  边思敏:差异肯定存在。不同地区的组织机构和文化观念上都会不同,但是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讲,空间创造的本质是理解人和人、人和空间的关系,空间是一种广义的介质;尽管存在地域、习惯、观念的差别,但人们都需要交流、需要美好的环境。我们如何以设计师的敏锐性去启发和引导使用者,提出创造性想法,从这个本质上而言,城市空间的营造又是相似的。

  何志森:城市和空间更新最终服务的主体就是人,城市之所以能成为城市,是由于不一样的人、文化、生活方式、信仰组成了其特殊性。我们很多时候做的城市更新,只是在做“低端装修”,并且会经常用漂亮的词汇来包装项目。而我所论述的项目也不算是城市更新,只是一个短时间内的改造,我不是很相信人在空间里的行为是一种模式,所以更不应该把人的行为放到城市更新里当作一种模式去研究。

  李倞:国土生态空间规划从风景园林角度,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主要的技术难点是什么?

  韩依纹:首先,在大尺度的规划中,难点在于风景园林要介入规划项目中,要拥有一定的话语权,让风景园林的思想融入其中。其次,在大数据、智慧城市的背景下,在项目中运用科学技术是很重要的环节。一方面要将其转变成为学术成果,另一方面也要能把自己的思想和实践融入当地的问题中。最后,我们要懂得转换语言,应当以更接地气的方式让甲方与听众理解我们的想法,让方案能切实地运用到项目中。

  谢雨婷:主要是讨论区我讲的那部分:1)跨行政区划的规划和治理,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基础数据建设上“一张底图”难以推进,资规局还未发挥跨行政区划统筹各部门的治理职能。2)多专业协作,不同专业的教育体系不同,不同背景的学生进行设计研究合作时会遇到沟通上的困难。3)创新的规划和设计工具,试图在跨尺度把空间规划和场地设计进行串联、融合也是非常困难的。

  李倞教授在闭幕上做此次高峰讲坛青年论坛的总结。李倞教授首先对来自不同研究领域的16位演讲者表示感谢,此次会议给予了新的线上交流方式,提供了全球各地实时沟通、深入交流的机会,这种新的转变应该是人类世未来一种最主要的交流方式。李倞教授还提到,此次演讲所涉及的理念和研究方法,为风景园林行业的青年学者提供了扩展研究的方向,起到了很好的指引作用,希望能吸引更多人加入风景园林行业,在高校的示范作用下,探索未来更加多元化、包容性的行业发展方向。最后,李倞教授提出倡议,希望我们不要忘记传统园林中的“景面文心”,在越来越强调现代化、城市化和新方法的当今要反思,寻找让中国的传统延续、向前走的方法,在世界坐标体系下形成具有特色的、适应中国自身的文化和发展的理论体系。

  “2021世界风景园林师高峰讲坛”顺利闭幕,本届讲坛以 “风景园林与城市更新”为主题,邀请了26位国内外一流学者、教授和设计师做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演讲,以全新的线上直播形式,探讨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更新路径;展望以人为本、行之有效的社会治理模式和城市更新未来发展,受众近11万人次,充分响应了当前城市治理现代化,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城市聚居环境品质的新发展要求,为广大风景园林师拓宽了研究视野,为风景园林行业探索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参考。

  自2015年起,高峰讲坛先后以“风景园林的多样性”“风景园林的价值与保护”“城市中的自然”“区域景观系统”“韧性景观”等学界聚焦的重要问题为主题,累计邀请了近80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展开深入讨论,持续不断地启迪和鼓舞着更多的风景园林师探索城乡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时至今日,“世界风景园林师高峰讲坛”已经成为风景园林学科关注度、参与度和影响力最大的论坛之一。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