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景观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景观资讯

景观资讯

镌刻文化之美聆听四季之声培养大美之人

中国景观网2023-05-08景观资讯稻草景观小品
廉洁景观树,稻草景观小品,东珠景观什么时候开盘,镌刻文化之美聆听四季之声培养大美之人,廉洁景观树,稻草景观小品,东珠景观什么时候开盘一条条巷道,是城市生长的脉络,曾经的斑驳痕迹,记录着时光的流淌。生命之树在此处萌发,于是将历史镌刻进石墙,

镌刻文化之美聆听四季之声培养大美之人

镌刻文化之美聆听四季之声培养大美之人,

  廉洁景观树,稻草景观小品,东珠景观什么时候开盘一条条巷道,是城市生长的脉络,曾经的斑驳痕迹,记录着时光的流淌。生命之树在此处萌发,于是将历史镌刻进石墙,让花儿在温暖中绽放。当风拂过,会听见历史与发展的共同吟唱,是铭记,是回望,是青春,是引导生命向阳生长。

  中国网11月29日讯(宋佚 李晓怡)“这是一条上学的路,回家的路,也是开放的博物馆,是与自然互动的乐器,演奏着文化与历史的乐章,更是孩子们学习与探索的乐土……”春花夏草,秋叶冬霜,成都市龙江路小学分校的进出通道卧龙巷,在四季嬗递的微微涟漪里,萦绕着声声跫音。

  时光最是无声,在成都市武侯区公园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局的倾力打造下,如今,卧龙巷有了全新的面貌,一切成长的痕迹都被刻成年轮;徐徐回望,卧龙巷碧绿如故,时间只是流过,而留下的,是孩子们成长的故事。

  位于成都三国文化圣地旁的龙江路小学分校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多年来,秉承“快乐教育”的办学理念,持续开展教育教学变革,积极探索以“五育并举”为理想样态的绿色办学,坚持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道路上正熠熠生辉,岁月的更迭也让这所市中心的小学留下了许多“时光的印记”。

  出于对学校发展的考虑,龙江路小学分校主要负责人就学校及周边整体环境、设施的提档升级向武侯区教育局作了汇报,武侯区教育局主要负责人对此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并及时联系了相关部门。经过几番实地考察,成都市武侯区公园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局很快便给出了针对进出学校必经之路卧龙巷的更新改造方案。

  方案中,巷道至学校内部的路段被设计成了一棵树的造型,卧龙巷便是那托起“龙分”蓬勃生长的坚实树干,同时还融合了学校的特色课程,有着聆听生命自然回响内涵意境。“教育本身就是一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育人工程。”这样的设计让龙江路小学分校感到十分赞同,完美契合了学校教书育人的意义。“此次的巷道整改进行得非常顺利,各个部门积极配合,让我很感动。我一直认为,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作为教师,教书育人是我们的专业,但教育之外的事我们就懂得不是太多。”“龙分”主要负责人表示,“武侯区公园城市更新局能帮我们考虑得如此全面,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而言是很有幸福感的。怀着憧憬与期待,这条连接学校的巷道开始了‘改头换面’。”

  “可能在很多人眼中,公园城市建设是一个宏观的、整体的事情。但实际上,对于中心城区而言,只能以‘绣花’的形式去做微景观、微更新。中心城区没有过多的空间,要有更新提升就只能从细微处考虑。”武侯区公园城市更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龙分”的巷道改造,是从城市微更新、“金角银边”的考虑出发,结合了生物多样性的特征,贯彻到公园城市建设理念中。改造的整体风格上以仿古式的建筑造型营造历史氛围,“既保留传统文化,又兼具现代感”。

  卧龙巷的改造是顺势而为,也是科技与美学的生态结合。曾经的卧龙巷,道路狭窄、人车无法分流,道路内家长等待区休息功能缺失,且墙面老化漆面脱落,影响城市面貌,还有一定的安全隐患。为了让这条道路清爽整洁并富有武侯文化特质,武侯区公园城市更新局在改造卧龙巷的进程中,将整个通道注入了“开放式博物馆”的理念。

  “博物馆不是一个物品容器,而是一个艺术校园。”正如《流动的博物馆》中讲到:时间纬度和空间纬度的自由可以帮助人们打破现实时空结构的限制。开放式博物馆让静态的历史文化与流动的街道空间有了碰撞结合,人们便能在碎片化的时间中与文化和美学不断交织,赋予街道美学意义,让艺术在现实中得到升华。卧龙巷的开放式博物馆由三国文化、学校历史发展两大部分组成,穿越这条小巷,可以沿着时间脉络回顾历史点滴,扎根地域,了解文化传承,在行走顾盼中看到“龙分”的成长,看到以传统文化连接未来成长的力量。

  时代的洪流让生命的探索有了更多可能,但现实的桎梏却时常限制了孩子用双脚丈量世界的机会。“在各种教育政策中,都在倡导孩子要开阔眼界,丰富经历,但现实的影响下,很多孩子其实是很少有走出去的机会的。”武侯区公园城市更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书本上的知识是比较抽象的,开放式博物馆的设计初心便是让孩子在学校这片小小天地中也能有多样的生动体验,而不仅是限于书本当中。于是,厚重的三国文化从书本里跃然于孩子必经的上学路上;将学校的发展历史以图文结合的方式融入道路两旁;在醒目位置展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深入人心。

  当需求与美学结合,当厚重文化与生机碰撞,生活就增添了更多的趣味。武侯区公园城市更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考虑到巷道和“龙分”的校门都比较狭窄,靠近学校的内部巷道绿化部分便做成了垂直绿化,让道路变得更宽,让孩子感受到绿意,感受到环境的美感,也让空间变得更立体。仿真植物的运用杜绝了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更降低了维护成本。原来的垃圾房区域,用充满熊猫元素和武侯区特色的墙绘粉饰了枯燥,变成舒适的休息区。排除家长等候区安全隐患,以琴键顺序排列木质座椅,富有设计感的台阶既是宽敞的等候区,更是学校管乐队演奏的理想场地。斑斓的小花台点缀生活,拓宽的道路整洁有序,文化历史的处处融入也显得和谐有趣。

  互动式装置浸润生命与自然的回响,在时间的流逝中聆听四季的声音。等待区旁的墙体设计为风铃墙,增加了景观趣味性,让道路更有活力和生机。作为成都市首个风铃墙,在设计中通过3800块不锈钢小钢板的组合,描绘出三国中的经典战役——草船借箭,当风吹过,铃片翻转,会听到自然讲述故事的乐曲。视听的双重结合,让大家能多方位沉浸式体验景观带来的故事。武侯区公园城市更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孩子们对新奇与美的东西有着天生的向往,互动式装置所带来的沉浸式体验,调动各种感官维度深度感知,挣脱了平面式、单一式美学,进入到融入式、多维度的立体美学范畴。此外,风铃墙的后面是油烟排放管道,在巷道中影响了环境的美,风铃墙的设计将排烟管道遮挡住,起到了美化作用,让环境变得更加整洁。但需要检测时,风铃墙也便于拆卸,不会造成影响。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武侯区公园城市更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卧龙巷的改造将全龄化需求考虑在内,对学校及巷子内小区居民的生活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七十七岁的蒲爷爷与家人在卧龙巷居住了三十多年,这些年来,他也见证了生活环境的日益更新。“环境美了,老百姓也高兴。整洁卫生的环境让生活提档升级,也提升了周边的文化层次,三国文化的融入与卧龙巷的特色和谐共存,让我们居民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氛围。”

  “门口的小鸭子雕像活泼可爱,放学时看到这样的卡通形象让我们都很喜欢。而‘赤壁之战’‘草船借箭’都是我们在课堂上学到过,比较熟知的内容,墙壁上的古文刻字也能让我们回想起课本上的内容,每看到一次就是一次复习。”“风铃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装置,我们都想探索其中的奥秘。”“这学期一开学,巷道焕然一新,绿意浓厚,生机盎然。当风吹过风铃墙会带起一阵悦耳的声音,使人感到心旷神怡,让我们的上学之路变得温馨有趣。”对于此次改造,“龙分”的孩子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还有学生表示,自己家附近也有很多绿植和美景,学校门口的巷道改造让城市的更新变好“看得见”“摸得着”。

  “文化不应该是去仰望,还要可以亲近、可以触碰、可以走近。”卧龙巷在改造中,开放式博物馆的设计将文化从单向的交流,变成双向的互动,做到“我走近你,你也走近我”。武侯区公园城市更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风铃墙的创新正如歌曲《光阴的故事》,让孩子在光阴流转的过程中聆听四季的风,给流动的时间赋予成长的意义,将时间的流动变成上学路的风景。巷道口两边是桂花树,在桂花飘香的季节,学生会伴着花香进校,也会伴着花香回家。当他们长大,也许小学的记忆会逐渐模糊,但深处的回忆将会如普鲁斯特效应一般,通过再次闻到相似气味,让曾经上学路途中的风景被触发、被忆起、被铭记。

  “教育可以是高地,但不能是孤岛,教育需要学校与家庭、社会配合,从这次改造中便能看到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良性融合。”“龙分”主要负责人表示,卧龙巷的改造是育人和愈心的结合,环境赋予教育的意义,使心灵得到治愈,在文化历史典故的浸润中让教育处处充满人文关怀。城市的高度是由人的高度决定的,人的高度体现在尊重人、关怀人、成就人、发展人,以及对不同人的关怀理解之中。“改造始于学校对全面发展的更新思考,推动于上级教育部门对学校发展的大力支持,落实于武侯区公园城市更新局对城市更新的完善考虑,最终这城市的小小一隅成为了一幅温暖、美好,充满人文气息的风景画。”

  “城市的更新发展,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武侯区公园城市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的更新改造,赋予了卧龙巷教育与美学的多重意义,将时代的沉积与发展的创新相结合,连接起过去、现在与未来。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