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景观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景观资讯

景观资讯

明湖论坛:长城保护理念方法与经验探索

中国景观网2023-03-17景观资讯龙图景观
透墙景观,龙图景观,厦门自然景观,明湖论坛:长城保护理念方法与经验探索,透墙景观,龙图景观,厦门自然景观为纪念《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50周年,明湖论坛举办了“长城保护理念与经验探索”研讨会。7位发言人从保护理念、科学

明湖论坛:长城保护理念方法与经验探索

明湖论坛:长城保护理念方法与经验探索,

  透墙景观,龙图景观,厦门自然景观为纪念《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50周年,明湖论坛举办了“长城保护理念与经验探索”研讨会。7位发言人从保护理念、科学技术、国际经验、发展策略等多维角度,结合亲历实践与研究开展了交流。文章确实有点长,作为资料留存吧。

  1952年我国即开始长城保护工作。2006年《长城保护条例》颁布,这是国务院第一次为单项文物保护单位颁布的法律法规。2015年-2016年部分地区长城保存现状和保护工程中的问题受到社会舆论关注,引发了长城应当怎样修,修成什么样的讨论,长城保护维修也再次成为政府和行业高度关注问题。2016年12月《中国长城保护报告》、2017年6月山海关会议,提出保存胜于维修,维修胜于修复,修复胜于重建的行业共识。

  (1)对于地面仍存有建筑的长城段落,严格遵循“不改变原状”和“最小干预”基本原则进行维修加固,最大限度保护历史信息,保护长城沧桑古朴的历史环境风貌。

  (2)对于历史上地面部分已坍塌或消失的长城遗址,实施原状保护,通过局部整理归安和日常养护避免残损加剧。

  (3)对于面临自然灾害威胁的长城段落,加强预警监测,必要时可设置有针对性的保护性设施,避免自然灾害的直接破坏。

  (4)对于价值突出或与重大历史事件有密切联系,在严格保护其原形制、原结构的基础上,结合展示服务需求,可适当进行局部修复展示。

  2017来在政府和各界的积极行动下,开展了连续5期的箭扣长城保护工程,这是一次持续探索的过程,主要特点表现在:

  1. 明确“长城遗址”保护定位。坚持 “不改变原状,最小干预”原则,以加固、消除安全(防水、排水、清理、支撑)隐患为主要措施。

  2. 注重历史风貌和自然环境的整体维护。对长城墙体上现有植物选择性去除,保护长城生态系统。

  3. 引入现代科技、数字化研究,提高勘察设计水平与效率。以更精确、更高效、更及时、更安全的方式细化勘察并设定修缮效果。

  4. 将考古工作纳入长城保护维修工程的必要环节。改变简单清理方法,为留存更为丰富的历史信息提供支持。

  5. 参与保护的各方通力合作,建立“五方现场会商”制度。现场逐段分解核实修缮工程做法和效果,及时修正完善。

  6.以工匠精神,精益求精做好每一道工序。选择从事长城修缮施工经验十年以上技术人员,不断磨合形成技术方法共识。

  7. 设立《北京市长城修缮工程定额编制项目》课题,探讨适合长城保护维修工程的定额及工程管理途径。

  1. 考古工作应成为长城保护修缮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遗址真实性和价值保护的重要环节。

  2. 以“项目设计” 为核心的“一体化”统筹。从项目启动即明确多专业的任务,科学分步实施。

  1952年起,按照政务院提出“修复长城,向游人开放”要求,北京启动八达岭长城保护维修工程,并向游人开放。至1987年,八达岭长城共计修复城墙3741米,敌楼19座,平台2座,以此为基础与其他点段长城一起申报了中国长城世界文化遗产。70年来的不断维护,使世界更多的通过八达岭长城了解了中国。

  然而,由于长城修建延续历史长,地理空间跨度大,材料工艺灵活多变,病害损伤严重,传统技艺队伍匮乏,科学实验研究不足,保护工作难度高,保护状况依然堪忧。长城保护始终在路上。

  1. 借力北京总体发展规划,将长城保护纳入政府年度重点工作。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北京市长城文化带保护发展规划》明确了以长城本体查险、排险、抢险为第一任务,纳入政府年度折子工程任务,目标是到2035年实现长城全线年已开展长城抢险项目50余项。一是将以“段”为单元的维修工程改为以“点”为单元的抢救性保护,避免过多扰动。二是以是否发生垮塌危险为标准选择实施对象。目前已经完成2019年,2022年长城抢险项目工程报告。

  究”融入全周期,包括10多个专业团队参与保护工作各个阶段;现代科学实验方法引入全周期,多专业通过实验室和工程现场开展试验,并扩展到其他长城维修现场。数字化监测管理介入全周期,设置现场数字巡查、多阶段数字化提取等方式建立数字修复系统。图3 不同工程阶段大庄科长城本体数字模型

  。秉承“越早通过影像等手段实施记录,越能够以数字遗产的虚拟方法保存其原始的状态和信息”的理念,建立“大庄科潮河村研究性修缮项目云端管理平台”,数字化完整记录工程过程。

  则展现了现代科技超精识别能力,补足了长城碑刻人眼别、拓片识别的不足。5. 探索预防性保护途径,逐步实现日常保护常态化。基于北斗、云计算等技术,构建了长城环境振动灾害云监测技术系统,对实时获取的海量数据分析,明确提出了雨、风、雪等对长城变形的影响,主动监测预警预报工作有序推进。

  6. 长城本体保护与价值展示同步推进。结合古北口长城保护,完成部分长城文化探访线路。长城解说标识系列已经进入安装阶段,通过文献、故事、构造、保护解说,向公众展示长城承载的文化。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研究所?副所长 研究馆员)罗马边墙是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鼎盛时期在边界地区修建的庞大防御体系,西至大西洋,东至黑海,北至苏格兰中部,南至萨哈拉沙漠北缘,由人为工事和天然屏障构成,边墙周长达5000至8000千米,遍及现代欧洲、中东和北非20余个国家和地区。

  位于荷兰和德国的下日尔曼边墙遗址保存状况不佳,绝大部分地面不可见,展示开放难度大,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探索,形成不同阶段的展示开放模式。例如荷兰的Archeon考古公园属于“非遗址”实验考古景区,德国的Varusschlacht Kalkriese战场遗址博物馆在遗址原址

  ,荷兰智障医疗中心内的Zwammerdam-Nigrum Pullum军营在原址模拟展示,并在智障人员参与经营的咖啡厅展示出土文物,德国的Xanten考古公园长期探索原址复建和可视化形式,荷兰的Castellum Hoge Woerd城堡整体可视化展示,建设沉船展厅、博物馆、剧院和城市农场等综合性城市文化中心。后面两个案例属于世界遗产构成要素,其开放利用方式得到国际认可。其中Xanten被认为“遗址发掘、保护和展示所体现的很高学术水平,使遗址具备出色的完整性”,Woerd保护和展示方式被认为使“公众参与最大化”。图5 德国Uedem-practice camps训练营地遗址

  罗马边墙开放利用的丰富模式与罗马边墙大会的学术支撑密不可分。罗马边墙大会是从事罗马边疆相关研究的学术会议,1949年开始举办,学术成果丰富,长期推动罗马边墙价值认知和交流互鉴。除学术活动外,罗马边墙大会还是罗马帝国边墙跨国世界遗产群申报的关键学术力量。

  通过罗马边墙大会推动的长期多学科研究,成为罗马边墙价值认知和开放阐释的重要信息源泉,有力支撑了保护开放利用实践。

  中国长城面临预防性保护、研究性维修、社会参与和开放利用的新形势,希望北京在长城保护研究中创新学术体制,做出表率。

  从上世纪50年代起北京近80年的长城保护历程,如八达岭、司马台、黄花城、箭扣等长城保护,如2019年起北京年度长城抢险,众多有代表性的实践可见,北京长城从大规模完整修缮修复,到相对克制的控制补砌修复程度,到以排除安全隐患、保证结构稳定为目的进行精准加固;从大规模整段修缮到单体敌台、墙段修缮;从被动的加固修缮到预防性保护;从古建筑到古遗址;从单一的修缮工程到多学科融合、研究贯穿全过程。长城保护发展到今天,从价值保护出发,更加强调最小干预,以抢险加固、排除险情,保证长城文物本体结构安全为目标,尽量保存原有构件,尽可能多的保存历史信息。这就需要现代技术在长城精细测绘、考古研究、材料分析、结构安全评估、监测、信息化管理等各方面予以支撑。

  以金山岭长城保护为例,对于多数处于遗址状态的长城,三维扫描、可量测高精度的实景模型不仅能大幅度降低测绘的人工强度,更是能精准的测绘长城的原始形态,辅助设计描绘图纸、真实反应现状,也为精准控制修缮干预范围、干预效果,保存遗址原状提供了技术支撑。

  以延庆段长城为例,首先对延庆113座敌台的建筑形制和残损病害进行分析,梳理出典型形制特征和残损病害特征,建立了长城敌台结构安全定量评估的分层评估模型,并通过试验研究和理论计算获取裂缝、位移、承载力等指标的阈值;采用构件重要性分析和传统判断矩阵分析相结合的改进层次分析法获得各个层级指标的权重系数,然后建立起适用于长城敌台的结构安全定量评估体系和方法。开发长城敌台的结构安全定量评估软件,将传感器的监测数据导入到评估软件中,能够方便快捷地生成长城敌台的结构安全评估报告。该评估软件可以针对不同敌台的残损病害现状,进行相应的评估分析,并根据其最终得分,给出安全等级,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建议,从而实现长城敌台的动态实时监测评估,解决了以往监测项目中常见的“重监测、轻评估,重数据采集、轻数据分析”的问题(该部分工作主要依托东南大学淳庆教授团队共同完成)。

  全域范围完成延庆区180.3公里、密云区196.36公里长城的勘察、测绘、实景模型建立,评估长城本体及环境状况,复核2006年北京长城资源调查数据;开展重点段长城本体及环境监测和结构安全定量评估;全部勘察及监测数据导入保护管理信息系统,可进行长城评估数据查询、调取、统计及分析;可进行全部敌台及墙段三维实景模型剖切、量测;实时查询重点敌台安全状况监测数据,汇总长城本体形态变化监测、长城环境变化监测数据,全面、动态的服务于长城保护及管理(该部分工作主要依托北京轻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翟飞教授团队共同完成)。

  (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所长 教授)长城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现存21196.18千米,遍布15个省市,时间跨度从战国、秦、汉至明代,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7年5月提出了建设国家文化公园,2019年12月两办出台了长城、大运河、长征三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明确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标志,是建设文化发展的高地,其任务就是坚持文化自信,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和影响力。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存在概念内涵认知、建设方式方法、筹资渠道、管理模式、体制机制建设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加强了管理工作,之前盗用长城砖的现象基本予以遏止;但仍有驴友踩踏长城、刻画以及当地村民放羊污染长城的现象,需要进一步加大长城的管理力度。

  长城修缮经费不足一直是困扰长城保护的难点问题,长城遗址历经历史沧桑,其本体呈现出的劣化和脆弱性是不可逆转的,长期持续抢救性修缮是必要的。实践中修缮资金的投入速度,无法抵消长城自身的劣化或者因环境因素导致破坏的速度。另外,近年我国北方地区气温持续升高,雨水明显增多,“南旱北涝”的气候变化趋势已经形成,长城保护面临植物快速增长、霉菌大量滋生等新的病害类型,给长城保护带来新的困难。现就长城保护中存在的提出如下建议:

  三是注重不同区段长城各自特征的总结提炼,包括在形式、结构、工艺、做法、材料等;

  。“八达岭古长城”作为开放的景区,目前的公共宣传中多有附会的历史故事。其中最广为流传的是“闯王破关处”。故事虽然有趣,但与历史真相相差甚远,不得不说是一种埋没其自身真实性的遗憾。其历史身份如何?与居庸路诸多隘口的关系如何,都需要进行研究与考证。

  在考证该段真实身份的过程中,有必要对“昌镇居庸路”长城的隘口进行总体研究。这些研究与考证才能够真正的支撑长城的旅游和价值传承,为修缮和保护利用提供必要的学术支撑,让广大群众了解真正的长城历史,更加热爱我们的文化遗产。历史研究可以将研究、保护、旅游和公众参与交织在一起,将学者、保护工作者和公众聚在一起,发酵对文化遗产的多方热情。

  这段长城在明代隆庆、万历朝,经过谭纶与戚继光将其调整为主动防守型防线以来,历史脉络较为清晰。《四镇三关志》清晰的记录其中隘口的次序,《三关边务总要》更是记载了各隘口的距离。而《明谭纶请建空心台疏略》更是明确描述了空心敌台间距和地形军事

  的关系。现状勘察方面,明长城资源普查积累了这区段长城的现状数据;这为历史文献和现状构筑的对应提供了条件。根据现状数据,可以对敌台之间的墙体(间墙)进行分析,根据其长短从而确定其军事紧要程度。

  根据各种资料,对居庸路长城“名称延续型”、“名称改变型”和“地点-名称待考型”三类隘口展开研究与考证。以

  四处“名称延续型”隘口和“石佛寺口”一处“名称改变型”隘口作为对象进行分析,可以建立历史文献与现状遗存的对应关系,从而总结隘口地形与构筑规律。通过采用距离-比例分析法、军事地形“冲-缓”分析法、地理标识物分析和现状遗存构筑分析等方法综合考证,分别确定了“王瓜谷口”、“黑豆峪口”、“化木梁口”、“于家冲口”和“糜子峪口”五处“地点-名称待考型”隘口的地理位置;基本确定“八达岭古长城”的隘口为文献记载中的“于家冲口”。旁证包括它与“花家窑口”之间地理制高点——青水顶(文献中为“青石顶”)的关系,以及2008年维修“八达岭古长城西四台”出土的鼎建碑——“于字西四□□题名记”碑,更加肯定其历史身份。图13 从东向西看八达岭古长城-山谷断口处为“于家冲口”隘口正城

  分析三种假说进行分析。“遗存标识物”主要包括分界碑、城工碑、鼎建碑等文字记录、支线长城分布、长城构筑建造信息提取等内容,同时结合武器射程等防守因素进行综合评价。仅就“八达岭古长城”而言,其开放范围涵盖了明代

  以及“昌镇居庸路石峡峪下花家窑”的部分段落,展示了居庸路两关“八达岭下”和“石峡峪下”的起止点与结合部,该结合部同时也是宣府镇南山路长城与昌镇长城的结合部。八达岭古长城的开放段落包含了明代两镇(昌镇、宣府)、两关(八达岭关与石峡关)、两隘(于家冲与花家窑)的部分段落,其历史价值阐释与信息传达都值得重新书写。整体性的重建昌镇居庸路长城隘口正城位置及其起止点和结合部对于推动北京长城的研究、保护与信息传达,向公众阐释历史深厚的长城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北京建筑大学城市大数据应用研究中心-城乡遗产大数据研究所 所长?副教授)

  2015年,联合国在《2030年议程》中确认了文化、自然遗产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2019年科技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同年,中国在遗产管理领域正式提出了“国家文化公园”的概念,并选择了长城、大运河等中国重要线性文化遗产作为首批试验区。基于目前大尺度线性遗产保护利用及国家文化公园选址建设中计算型、数据型支撑不足的现状,进行了

  。第一、构建长城聚落遗产保护与基础研究数据库。应用历史地图、遥感影像、众包数据、数字档案等多源数据,构建多维多尺度长城模型,描述长城实体及周边地理场景、社会经济人文事件、生态环境分布差异,展示城堡聚落形态与三维模型,分区分类进行存储、分析与表达。

  针对北京长城区域研究,在已构建的长城数据库基础上结合GIS、SPSS、Python等技术手段,探索文化景观特征识别、可持续发展适宜性定量测评方法、构建定量定性方法结合的价值识别及评估体系,对长城文化带活化利用、功能定位进行分类引导。基于长城遗产节点、廊道、网络体系提出长城遗产区域的展示利用框架,

  1. 保护管理维度:北京长城文化带文化景观特征识别研究;基于LCA理论,以北京长城文化带为例,在对自然景观要素和文化遗产要素进行分类融合的基础上形成31种自然-文化景观特征类型并进行关键特征识别。

  2. 发展更新维度:北京长城区域可持续发展适宜性评估研究;基于SDG8、SDG11、SDG15从社会经济、文化、生态三个维度15个指标对北京长城区域构建可持续发展适宜性评估评价体系,利用三角形图解法识别出7种适宜性类型,并制定相应可持续发展策略。

  3. 展示利用维度:长城遗产廊道智能规划与决策研究;基于北京长城文化带遗产资源数据库,运用MCR方法构建遗产景观廊道,运用MCA方法测度北京长城文化带遗产廊道的中心性特征,并进行廊道分级;结合和密度法对北京长城文化带遗产景观廊道进行分类。

  长城保护依然存在诸多困难和严峻的形势,特别是在新时期长城文化公园建设中,如何凝聚行业和全社会的共识,保护好、传承好长城这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文化遗产,需要从业者继续坚持守正创新,需要锵锵联合,砥砺前行。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