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景观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

华南理工大学2016级中小尺度的景观设计

中国景观网2023-11-07景观设计景观快题方案
景观小品创意,景观快题方案,景观菜地,华南理工大学2016级中小尺度的景观设计,景观小品创意,景观快题方案,景观菜地本课程是风景园林本科四年级景观设计理论深化学习和实践强化训练的课程。通过学习“传统园林改造扩建”、“科技园区规划

华南理工大学2016级中小尺度的景观设计

华南理工大学2016级中小尺度的景观设计,

  景观小品创意,景观快题方案,景观菜地本课程是风景园林本科四年级景观设计理论深化学习和实践强化训练的课程。通过学习“传统园林改造扩建”、“科技园区规划”等中小尺度的景观设计,从功能性较强的常规建筑设计转变为使用功能和户外园林造景结合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掌握岭南园林的设计方法及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和造景手法,为今后继承和创新园林景观设计奠定专业基础。

  本课程包括两个设计题目:广州兰圃入口区景观设计和华工科技园区规划与景观设计,教学周期共17周,班级为2016级风景园林。第一个题目为个人独立完成,基于兰圃传统园林测绘课程,旨在通过入口区景观设计提升广州兰圃形象,需要学生在协调场地四周界面关系的基础上完善场地总体设计,并要求增设游客中心、停车场及其他必要的景观设施等。通过现场评图,让学生对场地以及方案的理解更加深刻。第二个题目为小组合作,通过华工科技园区的项目策划、规划到节点景观设计,让学生掌握建筑群体环境及科技园景观设计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和校园景观设计的创新理念。

  本课程包括调研分析、专题讲座、研讨交流、成果表达、答辩与展览等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同时力求体现研讨式、启发式、开放式教学特点以及岭南地域特色。

  本设计基于兰圃丰富的文化底蕴,通过丰富的植物搭配和空间体验在兰圃入口处营造时而泮溪而上,时而驻足停盼,时而幽谷寻兰,时而惬意洽谈的交织古今的意向和片段。同时针对性解决兰圃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如入口人群集散需求、游玩体验需求、雨洪管理等,让富有兰文化魅力和岭南文化历史的兰圃走入游人的梦。

  兰圃之廊,是兰花之展廊,顾兰花,盼君子之芬芳;兰圃之廊,是城与林之连廊,顾林木,盼城市一隅之僻静;兰圃之廊,是古与今之通廊,顾楼亭,盼经久不衰的文化。此次设计的兰圃入口区即是扮演展示、联系、传承的角色,故而得名“顾盼廊”。

  《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畂。”后因以“楚畹”泛称兰圃。现代人对兰的映像更多的停留在了盆栽,我们常常忘记兰生于山林的野趣。在本设计中以兰溪为索,溯流而上,一路领略“兰溪春尽碧泱泱,硬水兰花雨发香“的地培兰区,”孤兰生幽谷,众草共芜没“的附生兰区,最终穿过”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的桃李区,最 终抵达本次行程的终点——蜿蜒的溪流最终流向了宽阔的水面,眼前的景象豁然开朗,入口区域的体验也到达。

  棕竹道东侧的开端区域布置成一个较为独立的小院,主入口设在北侧将其对棕竹道的影响降到最低。同时整个小院透过冰裂纹窗格稍稍显露在街道行人的视线中,在空间上作为城市界面与园林界面的过渡区域。

  棕竹道西侧的尾声部分则是通过堆山理水打造成山间溪谷的意境。在南面将地形堆高,模拟出山林的空间感受,同时以挡土墙隔绝南面的社会活动噪音。将北面的水系引入,保留部分原有水道,形成整体的水系,打造山间溪流的意象。

  在西侧改造原有的惜阴轩景区,增设兰花培育园,布置多个平台亭榭,打造感受各异的“园中园”区域。在大的空间脉络上,由北侧惜阴轩正对的开放的落羽杉草坪转向南侧较为郁闭的溪谷。同时沿着主园路上藉由树木山石的布置,形成连串的开放-郁闭空间的交替,最终回到入口,结束整个游览体验。

  本方案经过对场地周围的归类与整合,对场地周围的性质划分出了三类:CAMPUS校园、COMPANY办公楼、COMMUNITY社区,以上三类功能从场地外向场地内渗透,中间以一个CENTRE为纽带,将三者连接起来由此得到本次的方案——PLAN-C。

  第一个C是CENTRAL PARK中央公园。中央公园的位置位于场地的最高点,正对北湖,拥有最好的景观视野,是科技园的中心,连接每个c的枢纽,服务于所有人的一个综合体。通过对场地历史遗产的保留与更新,提取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历史建筑的外立面进行保留,在旧墙的后面加上我们的建筑,同时将中间的花坛变成一个大草坪广场。

  第二个C是CAMPUS CLUB校园俱乐部。临近大学和街道,主要的使用人群有:学生和员工。我们在这里设计了一个校园俱乐部给学生社团和企业员工提供活动和素拓、和观看演出的地方。

  第三个C是COMPANY PARK企业公园。他位于科技园的主入口,是科技园的标志,起的是一个展示企业文化、体验企业产品、促进交流功能的一个公园。

  第四个C是COMMUNITY PARK 社区公园。具备康体活动和儿童活动空间,将刘义亭作为整个公园的景观中心。

  本方案将园区定位成大学生创新创业科技园,为科研、创业的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通过科技园的规划,使整个园区形成一个综合的人才交流平台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在设计中我们取“一迳抱幽山, 居然城市间”的山水城市意境,规划结合场地地形和华南理工大学校园规划布局,由外往内形成三个圈层,分别是商业圈、生活圈和生态圈,满足园内日常活动的需求,同时营造空间尺度宜人的公共景观公园和垂直绿化空间,让科技园的生活更加自然生态,充满生命力。

  其中商业圈位于最外,环北部建筑群像一层一层的饼干一样堆叠在一起,楼层与楼层之间互相连接形成丰富的公共平台,为都市办公的人提供休憩的场所。北边沿街的一二层则规划为商业圈,满足科技园日常的购物、吃饭等,形成特色的商业空间。 生活圈位于科技园北部,是主要建筑的分布区,以微型城市为概念,建筑和街道为何分布形成重要的共享广场和绿地,连接校园内日常的步行空间和活动场所。 中间一环是指生态圈。圆形的展览建筑低调的潜伏在中间的山体中,是综合的公共展览建筑。中间是小型的山水花园,通过地形的堆砌和改造形成多样的景观空间。整个环形建筑像一个海绵体一样吸收天上的雨水形成小型的雨水花园和湖面,通过规划的溪流在山脚处汇聚形成酒店的滨湖景观。

  通过前期对场地的分析和调研,我们得知场地周边有多所汽车配件公司,临近多个专业学院临近地铁,外部交通便捷;而另一方面,科技园毗邻华南理工大学,同时校企联合是学校和企业的共赢举措,五山高校区将和CBD区联动发展;所以,其作为汽车产业科技园有一定可行性。接下来我们针对不同的人群需求,拓展一系列的开放空间,促进校企联合,创造校内师生居民的活动场所, 同时也希望给予周边技术企业商务展示、休闲的平台。

  本方案规划的中心绿轴连接了校外商业区、科技园核心区和校内生活区,极大方便了东北-西南方向的穿行;并且以手指状渗透入各个楼间空间,也为密集的建筑群提供了绿色的喘息空间。它是一条环境优美的生态、交通廊道,也是本方案中重要的公共空间。建筑组团的排布方式为夏季东南风向保留了通道,改善楼间整体环境,宜人且节能。

  希望通过营造优美自然的环境,建筑与场地和谐共生,创造城市缝隙中的绿意,故名“草生弥间”。科技园的使用者能在工作之余感受自然魅力,并依托高校,在自然中培养高科技人才。

  本课程是风景园林本科景观设计理论深化学习和实践强化训练的课程,与景观规划与设计(一)课程相互承接。课程引入城市设计(urban planning)与生态规划(eco-planning)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综合景观规划,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成为职业风景园林师打下较全面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设计技能。

  本次设计课选题为广州花园景观规划,一个大题目,分两阶段进行,3个人小组合作完成。第一阶段为景观规划,第二阶段为景观节点设计,从场地调研、项目策划、概念规划、分区规划到节点详细设计,设计全过程。教学周期共18周,班级为2016级风景园林。

  (1)设计范围:广州花园是目前广州市正在重点打造的世界级的城市花园景观。规划范围包括白云山南门、云台花园、麓湖周边及横枝岗地块等包围的区域,用地面积152公顷,分为前置区、核心区和综合服务区三大部分。

  (2)规划目标:以城市之名,打造广州花园,建设为具国际影响力、代表广州特色的城市花园,广州新的旅游目的地和市民休闲新空间,让花城名片更加靓丽。特别是解决现有各景区联系问题,提升白云山南门、云台花园等的入口形象,增加新的景区功能等。

  因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本课程全程线上教学,学生们克服无法现场调研等诸多困难,认真投入,顺利完成本次教学任务。

  本设计规划以水在整个场地中是一条主线,花作为背景,顺着水轴,一路向北,穿过层层花海,沿途观赏景色,广府风光,渐而抵达白云山的深处,逐渐地感悟白云文化内涵。营造“水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的意向。

  以城市之名,打造广州花园。成为广州花展、花事活动、花卉科研创新等的集中平台,广州新的旅游目的地和市民休闲新空间,让花城名片更加靓丽。同时解决场地在城市尺度上的山水格局割裂,场地内由广园路而造成的南北景区割裂、白云山南门形象过于郁闭等的问题。

  面对场地在城市尺度上的割裂,采取缝合的策略模式,第一步缝合城市云山珠水的山水格局,第二步通过甘溪缝合场地的南北,第三步缝合文化产业。场地尺度上,形成一轴三心,三区串联的空间结构。

  三心,分别是文化体验中心——以白云仙馆展开的一系列广府与白云山的民宿文化体验活动;花卉展览中心——以云台花园为主展开的一系列花卉展览活动;商业中心——综合餐饮购物度假花卉市场一系列的商业活动;

  三区,指的是云——生态自然区域、花——花卉主题区域、事——民宿文化展示与体验区域。

  本方案以交通问题为导向,为解决场地各地块被车行道路割裂的问题,加强各特色旅游线路的联系,利用未来规划的云台花园地铁站,在其上盖打造一个旅游TOD,结合云轨、索道、电瓶车、自行车以及步行等多种交通方式,大大提高交通效率。五种交通方式相互配合,增强公共交通和慢行系统的建设与管理。云轨环绕麓湖,空中俯瞰,隔窗观景。骑行绿道围绕麓湖展开,面拂微风,惬意自在。缆车上到白云山,层峦叠嶂,尽收眼底。观光车同样观览白云山,悠闲自在,赏花识叶。步行道贯穿整个景区,阳光晴好,悠然漫步。

  整体规划以旅游TOD为核心,向四周发散出五个区域,分别展示广州的艺术、文化、花卉、生态和商业。商业区集合多种业态,创造有特色的的步行购物游玩体验。生态区包含白云山的主体山脉,结合对白云山门和上山路径的改造,主要打造生态休闲的游玩体验。花卉区主景区为云台花园,结合鲜花展览,科教,研发,创造花卉游览线路,打造广州花城的城市名片。艺术区主景区为麓湖,结合良好的滨水空间设立艺术展廊和表演剧场,领略广府的艺术氛围。养生文化区结合白云仙馆打造养生体验的文旅。

  本次景观规划设计的主题是花城花事。在概念方面,基于前期的构想我们希望打造一个能展现文化,生态,符合人民需求的多方面综合体,引入了两观三性的概念,形成一个可持续的,有地域性的广州花园。落实到方案本身分为追溯花城往事,活化花城群像,催生花城新篇几个部分。

  在概念的实施上,以综合区和核心区作为设计重点,主要节点有沁云汇,山水广场,创意花街以及云台云萝花园。我们通过沁云汇作为下沉交通核心,解决广园路导致的场地割裂问题,并在其中打造商业综合体和网红打卡点激发活力。山水广场像是综合区与核心区的花蕊承接着各个重要节点,同时也是花事活动举办的重要场所,通过智能技术发展新的花文化。沁云汇和山水广场共同构成了花城新篇。创意花街作为花城往事的篇章,吸取了岭南传统骑楼的空间格局,构成了一片以广府文化为主题的文创区和餐饮区,高差形成的错落的建筑和台地空间又增加了丘陵小镇的氛围。最后,云台云萝花园作为广场和白云山之间的屏障,承担了生态科普和保育的功能,五感花园刺激人们接触自然了解自然,人装点了山水,山水消解了人在城市中的疲劳,因此概念中活化群像得以实现。

  白云山是广州“云山入城、云水入城“历史城区轴线上的起点,是广州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部分。鲜花,与广州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花市从肩挑叫卖到电子拍卖,是广州千年商都的缩影。广州花园连接着白云山与城市,在新媒体下的电商3.0时代,也让广州花市找到了新的发展契机。

  我们从广州花园的空间和主题特点切入,提出“云下花城,云上花市”概念策划,旨在打造展示花城魅力的城市生活文化名片与国际性的云上鲜花交易平台。云、花、城、市四点作为设计策略。云——景观体系,引入创新技术,打造完整的“智慧云“游憩体系。花——主题定位,围绕”鲜花“这一主题进行景观、活动、产业设计,利用鲜花巡游大道连接花园的不同主题区域。城——岭南特色小镇的形式,辐射广州城市文化轴线的旅游发展。市——产业策划,“鲜花小镇”的新型电商产业带动发展,达到花园、经济、产业发展的可持续。结合不同区域的属性,花园空间规划分为五个主题。麓湖生活体验园,定位为市民城市生活体验园。都市花园,在社区相邻的地块倡导市民参与。花城文化之窗,保留云台花园并定期举办国际园艺博览会,在云道基础上升级“智慧云+科技云“系统。鲜花探索之谷,构建华南鲜花种子库,宣传鲜花教育。云下鲜花小镇,紧密结合“花”产业发展鲜花直播产业、婚庆产业、鲜花媒体产业,规划一个综合性现代商业小镇。

  经过前期对场地的分析和调研,我们总结出场地中优势体现在文化及资源方面,而劣势体现在现状建设方面。因此我们提出了“城市与生态和谐共生”的设计目标,分为以规划生态慢行系统出发的生态建设和丰富文化内涵和激发城市活力的城市功能。

  同时,我们借用生物学概念,广州花园作为以自然环境为主的区域,处于城市文化与生态环境交融的地带,正如一座城市的微动脉,而白云山、人与城市等也与城市之肺、细胞器官等对应。其中场地位于广州支脉的重要转接点,也是进入白云山的序章,而南部为与生态与城市生活的过渡带,具有城市和森林公园双重属性。

  在概念实施部分,我们通过绿脉和花脉两条主要脉络实现,通过构建微绿道、延伸云道、生态桥体游览路径等打造绿脉向城市输入氧气、通过整合花事景观资源、挖掘广州用花智慧等打造花脉向城市输入精神文化。

  在详细规划方面,我们在场地中心架起一座南接麓湖北连白云山南门的花桥叶脉,将场地较分散的麓湖、核心、综合各区域连接起来,在麓湖区域主要设置了夜香台和火树银花等虚拟科技景点,在核心区整合花事资源打造了体现花文化历史时序的云台花园,在综合区注入博览商业住宿等功能,以求给游客丰富的游览体验。

  阿伦 · 奈斯强调不仅仅从人出发,而应该从整个生态系统的角度,把“人 - 自然”作为统一整体,来解决生态问题。其生态中心平等”价值观塑造了生态可持续城市理念。最大限度的自我实现就需要最大限度的多样性和共生。将城市本身看作一个生态系统的话,那么这个生态系统应该为城市中的人、自然景观和其他生物创造平等共生的场所环境。在广州花园的规划中,我们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有的生态环境,采取了退园还林的手法,尝试还原广州“青山半入城”的城市格局。

  山:划定山体保护线,尽可能减少城市建设对山体的蚕食,还原白云山的生态 环境,从而对周边空气质量和城市热岛效应进行改善。

  城:结合场地特征,还原“青山半入城”的广州老城格局,使用现代手法,结 合传统元素,创造一个能够激发周边城市活力的岭南特色小城。

  田:提取岭南桑基鱼塘与梯田的主要意向,在场地的交通枢纽处打造一片开阔 广场,成为公园的集散中心,并与白云山山门形成前后呼应的景观轴线。

  海:对麓湖进行有规划的生态修复与景观开发,通过城市园博会和文化长廊的 策划,呼应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发展,让麓湖公园成为广州的展示窗口和大湾区的联系纽带。

  本次的概念设计主题基于山形——向山进发。广州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据统计广州市林木绿化率高达 45.43%,而森林覆盖率达 42.03%。于此同时,广州市内更多的居民居住在高密度城区中。

  为了连接高密度城市和广州拥有的森林资源,并对其著名范例白云山做出资源整合及开发,在向山进发的概念指导下,通过构建城市绿廊将白云山和城市连结起来,发展观光旅游度假为主的第三产业,做到合理低强度开发白云山前置区域,并为文化景点白云山构建良好城市门面。

  将绿道系统引入概念规划,使得整个场地延续山形的轴线设计。并同时在人行系统上提供分段多样的空间感受及行走体验。

  场地内依据概念定位及合适的路网分隔,在逻辑组织下形成了多个组团区块:白云山门、云台花园、综合服务、交通核心、运动山麓、环麓湖区及城市界面。他们在功能定位上明晰,在受众上面向明确定位的不同受众群体,为场地内的多样性划分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