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景观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

【专题研究】基于景观生态学的长三角平原水网区农业风貌的景观提升策略探析

中国景观网2023-05-07景观设计山地别墅景观
景观城邦,山地别墅景观,景观设计收入,【专题研究】基于景观生态学的长三角平原水网区农业风貌的景观提升策略探析,景观城邦,山地别墅景观,景观设计收入原标题:【专题研究】基于景观生态学的长三角平原水网区农业风貌的景观提升策略探析

【专题研究】基于景观生态学的长三角平原水网区农业风貌的景观提升策略探析

【专题研究】基于景观生态学的长三角平原水网区农业风貌的景观提升策略探析,

  景观城邦,山地别墅景观,景观设计收入原标题:【专题研究】基于景观生态学的长三角平原水网区农业风貌的景观提升策略探析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正经历着传统农业风貌向现代农业风貌的快速转变。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的化肥、农药、除草剂和现代农业工程设施的使用,以及土地利用向多样化、均匀化、易变化方向的发展。致使农村景观中,人类活动过程和自然生态过程越来越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生态特征和人为特征互相镶嵌分布。另外一方面,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国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全域旅游快速发展,人们对乡村景观风貌的追求也越来越高。一些传统上粗放而单一的农业景观风貌已不能满足城乡发展的需求,十分有必要进行整体上的提升。

  长三角是长江入海之前形成的冲积平原,河流密布,农业活动发达,总耕地面积近350万公顷,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7%。长三角平原水网区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出极具水乡田园特色的传统农业景观风貌,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其农业景观依托平原地貌,是以大面积的农田为主要景观基底,以密布其间的水网及道路等为主要景观廊道,以镶嵌其间的村庄、水塘、林地等为主要景观斑块。区别于我国其他地区的平原,由于密集水系和稠密人口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使得该区域的农业景观呈现出村庄斑块密度大、水网廊道网格化程度高、农田基底相对破碎化的整体景观格局。

  在景观生态学定义下,斑块具有与周边环境的异质性和内部空间均质性的特点。本文针对长三角平原水网区农业风貌所研究的景观斑块主要以村落和水塘为主。

  首先,在布局特点上,作为镶嵌在农田基底上的人工斑块,村落常常沿着水网、道路布置,其平面布局通常呈带状分布;随着人口的增加,村落通常沿水网的走向不断扩张。村落和道路、水系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水乡村落景观,这些村庄的规模大多为50-300户左右不等。而水塘斑块则以鱼塘和普通水塘为主,鱼塘由于生产的需要,常连片集中分布,且平面形态方正而规则。鱼塘之间通常以1-4米不等的堤岸路划分。普通的水塘大都形状不规则,分布相对分散,无规律;其次,在斑块风貌上,村庄的建筑色彩主要以黑瓦白墙为主,平均建筑层数2层左右,高低错落,内部建筑分布密集且均匀,具备明显的江南地域特色。鱼塘斑块在风貌上由于相对规整的形状和连片的分布以及驳岸的人工化,整体形成相对开阔而单一的景观风貌。无规律分布的自然水塘,大小不一,形状多变,且驳岸多以自然驳岸为主,景观风貌上相对生态而多变。

  从古至今,人类不断改造和利用自然的目的就是在更大程度上保证农业生产和生活安全,因而人类活动的干扰成为农业风貌形成的主导因素。长三角平原水网区围湖筑圩的农业活动促进了河流、水渠和道路的建设,极大的提高了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也形成了以水系和道路为主的廊道体系。

  首先,水系廊道以河沟为主,呈枝状或网状分布,是长三角水乡景观特色的重要支撑。据统计在太湖东南部的低洼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水网密度达10—12公里。另外,这些河道常年径流稳定,水量充沛,且河道宽阔,平均宽度约20米,平均水深约2米。两旁景观生态系统稳定,植物群落丰富;其次,道路廊道主要为生活道路和生产道路。乡村生活道路基本以水泥、沥青硬化为主,宽3-4米,部分道路两侧辅以景观绿化种植,是村庄对外交通的主要通道;生产道路以泥路为主,但随着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推进,越来越多的生产性道路进行了硬化提升,道路宽度在2-4米不等,道路两侧一般沿路分布有灌溉渠,路边植被以野生草本为主。长三角平原水网区的水系和道路构成的廊道体系如网格般分布在农田基底中,既将基底划分成独立的景观单元,同时又将这些景观单元紧密地连接起来。

  农田在长三角平原水网区的地貌景观中占据了绝大部分的面积,是农业生产的主要载体,具有分布广、连续性强的特点,主要类型为水田和旱地。作为我国东部重要的粮食产区,该区域种植的作物以水稻、小麦和油菜等为主,水稻约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0%,其次为小麦,约占25-30%。水稻、小麦和油菜等作物的交替种植形成了季节性景观明显、生态群落丰富的景观基底。另外高密度的水网使农田基底呈现出相对破碎化的格局,因此与北方大尺度连片的农田风貌相比,长三角平原水网区的农业景观具有小尺度下的细腻感、丰富感和层次感。

  首先在村庄斑块的景观提升上,应结合平原水网区的地理环境,以土地的节约利用为目标,以农田及自然水系的生态保护为原则,控制好村庄建设过程中边界的更新与蔓延。同时要重视地理环境、地域文化、乡土特色和独特的生活方式等的延续。另外注重乡土建筑文化的传承,控制“新”“洋”建筑元素的引入,引导支持使用传统思想与现代工艺相融合的建筑形式,传承好江南水乡独有的建筑风貌景观。另外,在水塘斑块的提升上,以生态的护岸和加强从源头控制污染源等为主要手段。例如加强水塘驳岸处的植被群落种植,增加水塘生物多样性,形成稳定的、具备水质净化能力的生态池塘。

  景观廊道的提升和构建主要基于水系、道路等带状连续性空间。首先在水系景观提升构建上,一方面要从生态入手,提升和维护水质。湖泊、河流的生态性体现在它是以水体、水生动物、植物为核心的生态系统,具有保障农田系统生产的稳定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首先应保护河流廊道的完整性和连通性,营造一个循环联动的水系。扩展水系的延伸性,重建水陆边缘效应,增加物种的多样性,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改善水系生态环境,达到水体净化美化的目的。另一方面,要从空间入手,增强驳岸的空间变化,塑造连续而多元统一的滨水景观。例如通过生态驳岸景观的打造,构筑复式生态河道,维护堤岸的生物群落多样性,增加生境内物种的丰富度,从而提高河道的景观观赏性;其次,在道路景观提升构建方面,一方面要增强道路廊道空间的序列感,例如通过行道树及路边花海、景观绿化等的方式来强化道路廊道的空间感,加强道路廊道延续性和引导性。另外一方面,注重两侧乡村景观对道路的景观渗透,使得人在道路廊道中能保持与两侧农业景观的对话,增加人在道路景观廊道中的多方位空间感受。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田除了传统的农业生产功能外,休闲观光等体验功能也不断强化,成为当前农业旅游的重要载体。在以农田为基底的景观提升上应从两方面入手。首先,通过引入现代化的科技种植手段,来提升农田基底的整体风貌,如在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注重生产道路两侧植被的景观化种植,形成整洁而美观的农田景观。其次,可以通过玻璃温室、塑料大棚等的合理建设,配合配套景观的控制,形成以现代设施为主题的高效农业景观。最后,可以通过增加农田景观的异质性来满足农业休闲观光的需求,如大面积的种植花卉或观赏草等,既兼顾延续了生产功能又能满足和提升农田景观性。

  “田园东方”田园综合体项目地处长三角中心地带,位于江苏无锡城南15km的惠山区阳山镇,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其水陆交通条件十分便利。项目规划面积约为6000多亩,其中大面积桃林和分散的菜地约占总用地规模的55%,形成主要的农业景观基底。河流和鱼塘约占31%,道路约占2.6%,形成主要的景观廊道。村庄及其他建设占10.7%,是主要的景观斑块。总体上看,该项目用地具有典型的长三角平原水网区景观格局。

  以农业、文旅和居住为核心元素,在美丽的乡村提升农业生产、引进休闲旅游产业、建设幸福人居。在城乡一体发展格局下,塑造现代人的梦里桃花源,打造成新田园主义乡镇。

  在规划过程中贯彻以下几个原则:①城市与乡村的空间有机穿插,生产、生活、生态间有逻辑的融合共生原则;②“田园织底+核心锚固+生态链接+有机融合”的原则;③尊重土地,尊重自然,城乡融合,环境生态,有机生长的原则。

  项目结合场地内自然环境,形成三环、三水景、一轴的整体空间结构。湿地、水系、鱼塘、湖面相结合,形成三个各具特色的水环带:西北生态环带、东部渔业环带、南部田林环带;三水景分别是东北带状水塘、中部湖面、东南片状水塘;一轴是中央景观大道,为贯通项目南北的骨架,串起各个环带。

  项目区内以村庄斑块和鱼塘斑块最为典型。由于农村人口的大量外出,村庄出现不同程度的闲置现象,村落整体风貌较为破败;鱼塘养殖虽具有一定的历史和规模,但是景观较粗放,鱼塘水质一般。

  ①生态鱼塘:依托现状生产性鱼塘,植入具有观赏性和净化功能的水生动植物,丰富鱼塘的生物群落,打造鱼塘自我循环的生态系统,兼具养殖与观赏功能,为整个阳山镇存留生态保育空间。

  ②村落文旅:通过整合利用现状基地内散落分布的宅基地,并对一些现状民居进行修旧如旧的立面整治及场地环境的景观化营造,同时依托整体田园基底引进新的旅游业态发展乡村文旅,打造了以果酒庄园、健康养生中心、田园社区、华府教育学校、特色田园社区、艺术家工作室、桃溪话语会馆、拾房清境文化市集等为代表的农旅项目,不但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而且大大提升了乡村的整体景观风貌。

  项目区内水资源丰富,镇区7条主要河流中的3条穿过基地,分别为东风河、望基上河、新渎港。北部河流为贯通京杭运河与太湖的锡溧运河,整体水网具备典型的密集枝状体系特征,水系网络连通度较高。基地目前对外交通主要依靠南部的桃溪路、锡阳线,且需跨越新长铁路,对外交通条件较差。

  ①中央景观大道:位于阳山湖地区的道路将成为基地近期的主要入口,规划以此为起点,顺应基地整体要素格局,构建南北向交通干道,与规划省道的连接线相衔接。串联项目区农业休闲观光示范区、果品加工物流园区和苗木育苗区等主要功能区域,形成园区对外交通主要廊道。同时,对该道路两侧辅以乔灌草搭配,提升道路景观效果,构建整个项目区的中央景观大道。

  ②内部交通构建:在现有村道及田间道路上建设片区次级道路,减少道路对现有田园机理的破坏;同时保留现有东西向对外联系的几个出入口,与中央大道良好协调,保证道路廊道的连通性。

  ③三水环:充分尊重基底条件,贯通水系,形成三环水网。注重水上交通与道路交通互补搭接,实现不同空间组织体系多样转换,加强了河流廊道与道路廊道的生态联系。

  项目地内基底主要由桃林、菜地构成。南部片区主要以桃林为主,与镇区主要水蜜桃种植区(中部)相接、与大小阳山景区呼应;北部片区水资源丰沛,有一定量的桃林和菜地,整体构成较为丰富,但是景观观赏性较差。

  ①生物动力农场:将原本散乱分布的菜地集中规划,形成连片种植,以科技化、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进行蔬菜种植,形成生态高效的现代农业景观。

  ②优质桃林种植示范区:依托优质桃林,在高铁沿线建设农业示范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提升桃园整体景观风貌,展示片区特色。同时依托阳山水蜜桃的栽种历史和阳山流传着的美丽传说为主线,通过文化旅游的方式来呈现阳山水蜜桃文化。

  ③果品设施栽培示范园:通过引入新的栽培方式,提升土地的利用价值,开展现代农业旅游观光项目,如水果采摘,形成旅游观光新业态。

  长三角平原水网区的农业风貌景观提升,应当以区域的生态、经济、产业、文化等现状为基础,并树立整体的规划理念,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同时,以景观生态学为视角,针对农业景观内的景观斑块、景观廊道、景观基底进行系统化的研究。对于村庄人文斑块应进行村落空间和建筑风貌等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对于河流生态廊道要进行体系化梳理和生态保护及修复;对农田产业基底进行结构的优化以及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最终形成“生活美、生态美、生产美”的整体农业景观风貌,为实现伟大的乡村振兴计划提供重要的支撑。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