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景观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

滨水绿地空间 江苏南通:持续构建滨水绿地空间体系(二)

中国景观网2023-01-03景观设计增城景观
装饰景观,增城景观,景观招标,滨水绿地空间江苏南通:持续构建滨水绿地空间体系(二),装饰景观,增城景观,景观招标近年来,全国各城市以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为指引,积极落实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坚持“创新、协调、绿色

滨水绿地空间 江苏南通:持续构建滨水绿地空间体系(二)

滨水绿地空间 江苏南通:持续构建滨水绿地空间体系(二),

  装饰景观,增城景观,景观招标近年来,全国各城市以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为指引,积极落实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发展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开展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建设,提升城市品质。滨水绿地和滨水公共空间规划建设已成为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建设的重点领域,完成了如上海杨浦滨江等一大批精品项目,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为总结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建设的成功经验,持续推动城市绿色生态空间建设,提升城市公共环境建设和治理水平。应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安排,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启动了长江沿线城市滨水绿地公共空间建设研究工作,依托相关省市风景园林学(协)会,面向长江沿线个城市进行了优秀案例征集,并针对上海、南通和成都等城市进行了重点调研。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在汇总和研究各地案例的基础上,将择选优秀案例进行展示,以更好地宣传各地滨水绿地公共空间建设成果。

  江苏南通位于长江入海口北岸,滨江临海,地势平坦,水网丰富。中心城区拥有长江岸线公里。近年来,南通依托城市水体岸线,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滨水空间,已累计建成滨水绿地2000公顷以上。在建设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生态节约理念,打造的滨水空间水面大、岸线自然、生态效果好,城区已逐步构成“两圈五廊、八湖九脉、多点多带”,独具特色的滨水空间体系。

  南通能达生态通廊位于南通开发区核心区,总占地面积约213公顷,其中水面面积约53公顷,绿地面积126公顷,是开发区内绿地的主体,也是通城南翼生态系统构建的基础。这里曾是一个遍布垃圾、大小水塘零星散落、市民极少光顾的地方。通过对基地周边地形、水网、植被及生态廊道的综合考虑,对场地进行重新规划、整合与设计,将其打造成为南通开发区内最大最长的绿色生态廊道,南北贯通开发区公共绿地,还北接狼山风景区、通启运河生态绿廊、南联老洪港湿地及长江生态廊道。

  对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而言,能达生态通廊是集脉、轴、带于一体的“三赢之作”:既是区域性南北方面沟通与联系之脉,也是城市延伸与拓展的发展之脉,更是城市与水、绿相互渗透的交融之带。

  规划将整个通廊分为南北两段。北段位于能达商务区的科教园和商务居住片区,这里由北至南布局为活力绿廊、生活绿廊、科教绿廊,体现设计者由动至静的构思。沿河设置的环形公园慢性系统巧妙串联了多个景观节点:星盛广场、活力岛、秋林乐谷、龙舟广场、浪漫花田、梅香竹影、婚庆花园、江海文化广场等,充分满足了周边居民们健身、休闲、游憩等多种户外文化活动需求。南段的生态通廊位于医药健康产业园和精密机械产业园之间,这一段打造成片的生态林地和花田湿地,以自然、生态、野趣为特色,为人们提供探索自然、郊野寻趣的生态场所。其间,长达3.5公里、宽5米的连续自行车慢性绿道穿梭花田、林间,提供慢行乐趣。同时,该段多选用南通乡土树种、运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体现生态特色。

  生态治水,水清岸绿。生态通廊位于长江三角洲,土壤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严重,内河道及湖泊水质污染加重。规划建设过程因地制宜融入“海绵城市”理念,采用生态透水材料(如陶瓷透水砖)、生态草沟和河滨湿地等,并采用沉淀法对雨水进行净化处理,再排入湖泊。通过生态通廊水系的建立,加强了区域水网的贯通,提升了水沉降和水体自净能力,从而有效提升了开发区主要水网的水质,有效将天星横河(V类水)、通启运河(劣V类水)提升至IV类水,生态通廊内景观湖体水质接近III类水。

  水绿交融,绿色慢行。因地制宜,通过打造一条接近14公里不间断的慢行步道,将生态通廊的活动空间与水体交织串联起来,为周边市民提供了多元化的滨水游憩场所,也让人们有机会亲水、赏水、戏水,进一步加强人们保护生态的意愿。清澈蜿蜒的水道和色彩缤纷的绿道交织,梅树、樱桃树、海棠、竹林和雪松林等植被以及花田、生态草沟、雨水花园等区域紧密地分布在人行道、滨水区域和栖息地中,呈现出四季不同的魅力景观。

  文化传承,营造特色。设置了一系列景观节点,包括滨水入口广场、龙舟广场、浪漫花田、竹林幽境、江海文化广场等特色景观元素和设施;注重自然景观与地域文化的融合,比如广场设计结合了江海文化中海浪起伏变化的自然肌理,将其运用到地面起伏的铺装及草坡当中,别具匠心的景观设计提升了广场的标识性及辨识度。采用中国传统24节气命名各出入口,并为对应区域选种不同植物提升景观辨识度,这些巧思无不体现了一种文化上的继承与发展。

  五山位于南通市区西南部,再加上周边的长江岸线腹地,统称为五山及沿江地区,总面积约17平方公里,共有沿江岸线公里。由于历史原因,昔日沿江码头散乱,企业林立,“滨江不见江、近水不亲水”成为城市发展窘境。

  2016年以来,南通市深入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举措,大力开展五山及沿江片区生态修复,编制五山地区总体规划,分七个片区全面整治;在全省率先编制实施《南通沿江生态带发展规划》,合理布局生态、生活、生产空间,全面推动沿江地区产业退、港口移、城市进、生态保。累计拆迁“散乱污”企业203家、民居非居2508户,腾退修复岸线多万棵,新增绿地面积约600公顷,并同步配套建设了足球场、排球场、滑板场以及沿江绿道。目前,原滨江公园往南至裤子港河的长江岸线已经全面完成修复,曾经的五山及沿江地区已然是一个水绿相融的城市滨水空间,其生态修复经验做法被人民日报、焦点访谈等国家媒体相继报道,并得到国家长江办的认可。

  围绕“既要建好黄金水道、黄金水岸,也要打造绿色走廊、彰显大江风光,推动五山及沿江地区更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将五山及沿江地区定位为集森林公园、时尚休闲、滨江旅游为一体动静相宜的高品质公共活动空间和“面向长江、鸟语花香”的“城市客厅”,集中展现南通“山水文化、滨江风貌”的城市个性和特点。具体来说:五山地区以生态涵养为目标,以休闲旅游为主线,打造五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沿江地区以建设高品质滨江公共活动空间为目标,以长江生态修复为抓手,打造彰显江城特色的南通外滩。根据五山总规,分为七大片区分片整治,划定道路、水系、林网及景点四条红线,提升生活空间,减少生产空间,放大生态效益。

  明确目标、高点定位。围绕“既要建好黄金水道、黄金水岸,也要打造绿色走廊、彰显大江风光,推动五山及沿江地区更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南通市明确将五山及沿江地区整体打造为集森林公园、时尚休闲、滨江旅游为一体动静相宜的高品质公共活动空间,集中展现南通“山水文化、滨江风貌”的城市个性和特点,建成“面向长江、鸟语花香”的“城市客厅”。

  多规合一、统筹规划。以生态修复为出发点,编制五山地区总规,结合城市规划、景区发展规划等统筹考虑空间格局、要素配置的衔接,形成一本规划、一张蓝图,为五山及沿江地区实施生态修复制定了“大纲”。同时,以长江岸线修复为抓手,在全省率先编制实施《南通沿江生态带发展规划》,强化沿江生态红线刚性管控和边界控制。

  以人为本、绿色共享。五山及沿江地区生态修复的14平方公里土地,预估商业开发价值超千亿元,南通市坚决不与民争利,将超过三分之二的区域免费向市民和游客开放,并同步配套了篮球场、排球场、滑板场以及11.5公里游步道等运动场所,切实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

  在滨水空间的建设进程中,南通先后组织实施濠河“第一生态圈”、两河两岸“第二生态圈”、五山及沿江生态走廊等一大批生态型、亲水型滨水空间项目,持续构建滨水绿地公共空间体系。全面实施“以人为本、以水为脉、以绿为衣”的治水方针,让水贴近人,让水走进城市,让城市融入水。建设滨水空间时,注重在岸线周边形成丰富的游径系统和亲水平台设施,游步道、亲水栈道的修建,让市民、游客与水更近、更亲,营造出“看得见水”的乡愁记忆。同时注意结合城市水系网络,让滨水绿地与城市各类生境有机相连,成为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承载地及备受百姓欢迎的户外活动场地。

  从“临江”到“滨江”,从“濠河时代”走向“长江时代”,从脏乱差到美如画,位于江海交汇处的南通,正经历着一场美丽的蝶变。生态型、亲水型滨水空间的打造,让“河畅水清、岸绿景美、自然生态、人水和谐”的美丽愿景从梦想走进了现实。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