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景观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

【研究】基于儿童友好空间营造的城市规划建设探索——以上海松江新城为例

中国景观网2022-10-02景观设计景观类型
景观工程造价,景观类型,景观特征,【研究】基于儿童友好空间营造的城市规划建设探索——以上海松江新城为例,景观工程造价,景观类型,景观特征,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寄托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事关广大儿童成长发展和美好未来

【研究】基于儿童友好空间营造的城市规划建设探索——以上海松江新城为例

【研究】基于儿童友好空间营造的城市规划建设探索——以上海松江新城为例,

  景观工程造价,景观类型,景观特征,

  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寄托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事关广大儿童成长发展和美好未来。在“新城发力”的背景下,本文基于上海松江新城试点实践,分析目前在儿童成长空间友好型社区营建方面存在的不足,诸如实施目标和措施距离卓越全球城市的差距较大、城市规划管理缺少相关技术标准和指引、儿童优先和儿童视角下的城市环境有待加强等问题。进而通过借鉴荷兰鹿特丹、日本流山市和我国深圳景龙社区等案例,对松江的儿童友好新城规划建设提出3个方面对策和建议:一是保障儿童合法权益,健全针对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的体制机制;二是增强规划引领作用,以法定规划落实儿童空间友好布局;三是以儿童优先和儿童利益最大化为指向,以“1+X”推进儿童友好空间项目建设。

  2019年,松江区妇儿工委制定《关于开展松江区城乡社区“儿童之家”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工作目标、原则、项目功能等内容。同时成立松江区“儿童之家”建设工作联席会议,相关成员单位协同推进儿童友好社区创建工作。实事项目在全市儿童友好社区率先启动建设,在全区先行先试,同时为儿童友好创建积累了先期经验。

  松江区开展了“萌童乐园?儿童之家”LOGO征集活动,以儿童视角选定儿童之家的卡通人物,区妇联选取文翔、白云等4所幼儿园中班、大班的孩子,以儿童投票的方式选出代言人“萌萌”“童童”的形象;并制作宣传品发放推广,包括孩子喜爱的贴纸、小书包、运动器材、益智玩具、绘本图书等宣传品,凸显“儿童优先”“儿童利益最大化”的城市发展理念和价值观。

  松江新城在儿童友好社区工作创建中,发挥区、镇、居村3级妇儿工委的分工协同作用,研究确定“儿童之家”点位,先后完成区级妇儿发展中心“小豆豆成长乐园”,居委会级如方松街道翔弘邻里中心、中山街道同济雅筑、广富林街道上林社区、三湘四季托育园、岳阳街道方舟园等儿童之家的建设。松江区妇联与团工委、教委、服务办等各条线资源共享,协同组织开展儿童活动并建立活动品牌。对于0—3岁幼儿及其家庭,充分利用优生优育服务指导中心资源,各街道各中心开展公益性亲子活动和家庭指导类活动,挖掘利用其他活动阵地及资源,纳入儿童服务中心和站点,实现资源共享共建。

  在松江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推进建设中,“儿童友好”主题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小小规划师”活动则体现了儿童参与城市规划。老旧小区开展的社区微更新既极大地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也为儿童成长友好空间建设拓展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从松江新城4个街道成功创建为首批上海市儿童友好社区示范点的配置标准上看,仅局限于街镇层面的儿童服务中心和社区层面的儿童之家。可见,新城儿童友好社区的创建还停留在儿童之家的设施上,并未普及学校、街道、公园和公共开放空间等区域。

  在当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缺少专门针对儿童空间友好方面的规划内容或指标体系。在总体规划层面,缺少与儿童生活紧密相关的基础教育、道路交通、休闲娱乐等关爱型指引与说明;在详细规划层面,对于儿童活动场地、居住小区儿童活动空间、儿童友好型街道设计等刚性管控要求不明确,涉及儿童友好空间的社区设施缺少规模要求、详细布局等规划指引;在建筑管理层面,除类似基础教育专业的建筑设计规范外,还需进一步增加在公共建筑区域中儿童友好空间和设施布局的相关规范。

  随着松江新城城镇化快速发展,社区内人群的生活环境和交往方式发生显著改变,家长和孩子与同社区人群的交流机会和场地的缺少,造成新城内儿童交往、聚会和活动场地氛围的变化。

  儿童所拥有的“独立活动性”,其实是“依赖成人的活动性”或者“依赖汽车的活动性”。儿童独立探索自己所处环境的自由受到限制,路径友好的功能缺失。

  对松江新城的调查数据显示,儿童活动的大致轨迹是兴趣辅导班、社区和家庭。在工作日,儿童的时间大多被作业占据,社区内外的活动较少,活动主要场所是在家里;在双休日,儿童上兴趣辅导班或在家做作业,社区内外的活动有所增加,但是活动的主要场所仍在家里。

  调查显示,松江新城在服务儿童基本需求的公益性设施如婴幼儿培育中心、幼托机构、社区幼儿保健中心等方面的建设不充分、分布不平衡问题,在新城几个街道都较为常见。特别在老旧地区,针对儿童的教育、医疗、娱乐设施等资源配置均有较大缺口,无法满足该地域内儿童的需求。

  调研显示,松江新城儿童友好社区建设中未能充分地凸显儿童作为主体的参与性,儿童之家和少儿图书馆等活动场所是基于服务儿童青少年及其家庭,由政府主导推进,表现为成人的认知和认同,同时在组织社区活动的策划、活动场馆的定位等方面大多是以成年人视角来设计与推动,缺少对儿童真实需求的重视,在公共事务和城市发展建设上需要增强儿童的参与性。

  荷兰鹿特丹市通过尊重儿童的好奇天性,增强儿童活动场地的自然性,营造非正式儿童活动空间,为儿童提供认知自然、熟悉自然的见学场所;公共空间模块不仅对儿童游戏区、室外活动区的尺度规模、服务半径提出配置标准,同时强调将绿色环境融入场地设计,增强场地的自然性,为儿童提供更多接触自然的机会。(1)结合各年龄段儿童的使用需求和生活轨迹;(2)增强儿童活动场地的自然性;(3)配置标准尊重儿童活动需求。

  日本流山市位于东京都市圈千叶县,是日本东京大都市圈的新城之一。流山市策划研究孕育、生产、哺育、培育等不同时期的育儿需求,营造多样化的育儿空间,包括母子保健中心、儿童支援中心、儿童图书馆、哺乳室等设施;提供活动支援类服务,包括家庭教育咨询、儿童参与活动、邻里互助活动等;同时结合各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和活动场地需求,充分运用到儿童设施中,以保障使用的舒适度。

  深圳市景龙社区包括5个城中村、1个1990年代建成的花园小区和1处建设中的楼盘,具有密度高、建成度高等特征,同时存在开放空间少、集中绿地少、儿童活动场地不足等问题。在社区微更新中提出建成儿童友好城市生态系统,并提出优化方案。(1)社区微更新项目提升方案;(2)注重共享、多元价值理念的提升;(3)探索布局儿童友好交通空间。

  一是市区两级政府部门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市区两级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全力推进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工作。

  二是空间规划布局和公共设施规划建设上,由妇联、民政、规划资源、交通、绿容、住建、环保等部门按照职责协同推进工作,统一部署、统一协调、统一建设。

  三是研究出台儿童友好型城市空间友好导则,明确儿童空间友好规划的建设目标和标准、指标参数等,指导各层级儿童友好空间规划布局,确保各类友好空间和设施按照15分钟社区生活圈布局和落地建设。

  建议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总体规划层面在公共设施配套章节增设儿童友好空间规划布局章节,确定目标要求和指标参数,在城市级、地区级、社区级等儿童活动场地的设置,设施的布局,慢行系统的规划布局等方面,提出不同层级的指导意见,以指导后续空间规划布局和项目实施。在详细规划层面,研究配置标准,并增加在基础教育、公共空间、交通线路、儿童活动设施、社区住房等方面对于儿童友好社区的空间关爱篇章。

  建议以街道或社区为单元开展儿童友好社区布局专项规划,摸清儿童人口数和各类儿童设施、空间规模底数,按照社区儿童的年龄结构和未来儿童规划发展趋势,以需求为导向,布局相关的设施、场地和场所,以便于科学合理地推进儿童友好社区创建工作。

  建议开展行动方案编制工作,以目标和需求为导向,在专项规划的成果上制定3年或5年行动计划,明确任务和责任单位,落实资金投入,确保项目建设。可选择儿童友好空间在交通系统设计、绿化景观布局、环境营造、公共建筑规划建设等方面保障设施建设。

  4.3? 以儿童优先和儿童利益最大化为指向,以“1+X”推进儿童友好空间项目规划建设

  “开门做规划”“新城规划听您说”是近期新城规划推进中突出“人民城市人民建”的重要环节。建议启动开展儿童参与城市发展规划议题,探索建立儿童代表参与社区建设方案,对涉及儿童相关事务的问题提出建议和诉求,如组织儿童参与公共设施、学校、图书馆、医院等项目在设计方案阶段的意见征集活动等。

  建议结合新城“十四五规划建设行动方案”推进形成“1+X”儿童友好空间建设体系。“1”即形成一份社区友好空间建设工作方案,“X”即分项完成的儿童友好空间类型,包括居住社区类、绿地系统类、道路交通类、基础教育类、公共设施类等各大类别。

  (1)居住社区类。主要包括育儿场所、儿童活动中心等,按照0—18岁各年龄需求,围绕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绿色低碳、功能复合的社区生活基本单元进行配置。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开展社区微更新,增设儿童托管中心、儿童活动场地,满足各年龄段儿童的需求。对于有新增育儿场所、儿童活动中心等需求的街区,在住宅小区和商业商务办公项目土地出让前开展评估工作,落实社区需求项目面积,并标注“需沿街面布局”,方便幼儿使用在1—2楼布局等要求,土地出让后由开发单位建设完成后交付街镇政府使用。

  (2)绿地系统类。利用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增设儿童户外活动场地,如在城市中央公园、街头绿地、口袋公园和郊野公园增设儿童活动设施并鼓励儿童参与到方案布局设计中。梳理适合儿童活动的中心、站点、阵地和空间,按照1 000 m、800 m、500 m和300 m服务半径分布特征,结合城市绿地、广场形成安全的儿童游戏场地,幼儿和儿童游戏场地的位置宜尽可能方便家长及时、便捷监护。增加亲子活动设施如沙坑、滑梯等,也宜考虑到成年人或老年人在监护、陪伴时相互交往的可能。青少年活动与运动场地宜设置在相对独立的地段,功能上包括球场、滑板场地等。利用郊野地区打造自然环境下的儿童科普活动环境,充分发挥美丽田园景观的功能价值,突出乡村文化传承体验。融入科普教育、文化体育等多元业态,使用包容的儿童活动空间,采用适合儿童使用、灵活多元的包容性设计。

  (3)道路交通类。儿童的成长和生活主要在社区,按照儿童步行范围,创造安全可达、标识清晰的交通条件,开展儿童安全出行系统规划,优化儿童上学路径,让儿童能独立安全地到达他们的活动目的地,提升儿童街道活动安全性,制定儿童安全出行系统指引,打造儿童友好型街道。

  (4)基础教育类。结合“十四五”期间新城新建的各类学校将儿童空间友好理念全面贯穿,强调儿童尺度、儿童环境的关注,突出儿童优先权,满足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安全和活动需求。儿童友好活动空间中的每一个棱角和台阶的设计都应消除一切潜在危险。活动区需种植随季节性变化的树木,让儿童感知春夏秋冬、日月星辰的变化,也可以设计可供攀爬的空间、场地和树木,拓展孩子对于世界的探索;避免种植多刺的、有毒性的花卉和植物;同时在室外的硬质铺地、草地和生态活动区的比例设计上,充分尊重儿童群体行为习惯;在色彩和图形分布上,突出儿童的喜好和心理特征,丰富基础教育场所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5)公共设施类。在新城的开放空间和公共设施规划建设中,合理布局儿童友好设施,将儿童的生活、学习和游憩空间融入其中,使得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密切关联。按照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对空间的需求差异,采用不同的设计策略。针对社区运动场地短缺的现状,建议布局上可采用政府类投资和社会投资兼顾的方式,增设运动场地如羽毛球、篮球、网球场地等,也可利用社区活动场所和学校、存量工业设施等现有开放设施。

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寄托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事关广大儿童成长发展和美好未来。在“新城发力”的背景下,本文基于上海松江新城试点实践,分析目前在儿童成长空间友好型社区营建方面存在的不足,诸如实施目标和措施距离卓越全球城市的差距较大、城市规划管理缺少相关技术标准和指引、儿童优先和儿童视角下的城市环境有待加强等问题。进而通过借鉴荷兰鹿特丹、日本流山市和我国深圳景龙社区等案例,对松江的儿童友好新城规划建设提出3个方面对策和建议:一是保障儿童合法权益,健全针对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的体制机制;二是增强规划引领作用,以法定规划落实儿童空间友好布局;三是以儿童优先和儿童利益最大化为指向,以“1+X”推进儿童友好空间项目建设。

  2019年,松江区妇儿工委制定《关于开展松江区城乡社区“儿童之家”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工作目标、原则、项目功能等内容。同时成立松江区“儿童之家”建设工作联席会议,相关成员单位协同推进儿童友好社区创建工作。实事项目在全市儿童友好社区率先启动建设,在全区先行先试,同时为儿童友好创建积累了先期经验。

  松江区开展了“萌童乐园?儿童之家”LOGO征集活动,以儿童视角选定儿童之家的卡通人物,区妇联选取文翔、白云等4所幼儿园中班、大班的孩子,以儿童投票的方式选出代言人“萌萌”“童童”的形象;并制作宣传品发放推广,包括孩子喜爱的贴纸、小书包、运动器材、益智玩具、绘本图书等宣传品,凸显“儿童优先”“儿童利益最大化”的城市发展理念和价值观。

  松江新城在儿童友好社区工作创建中,发挥区、镇、居村3级妇儿工委的分工协同作用,研究确定“儿童之家”点位,先后完成区级妇儿发展中心“小豆豆成长乐园”,居委会级如方松街道翔弘邻里中心、中山街道同济雅筑、广富林街道上林社区、三湘四季托育园、岳阳街道方舟园等儿童之家的建设。松江区妇联与团工委、教委、服务办等各条线资源共享,协同组织开展儿童活动并建立活动品牌。对于0—3岁幼儿及其家庭,充分利用优生优育服务指导中心资源,各街道各中心开展公益性亲子活动和家庭指导类活动,挖掘利用其他活动阵地及资源,纳入儿童服务中心和站点,实现资源共享共建。

  在松江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推进建设中,“儿童友好”主题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小小规划师”活动则体现了儿童参与城市规划。老旧小区开展的社区微更新既极大地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也为儿童成长友好空间建设拓展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从松江新城4个街道成功创建为首批上海市儿童友好社区示范点的配置标准上看,仅局限于街镇层面的儿童服务中心和社区层面的儿童之家。可见,新城儿童友好社区的创建还停留在儿童之家的设施上,并未普及学校、街道、公园和公共开放空间等区域。

  在当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缺少专门针对儿童空间友好方面的规划内容或指标体系。在总体规划层面,缺少与儿童生活紧密相关的基础教育、道路交通、休闲娱乐等关爱型指引与说明;在详细规划层面,对于儿童活动场地、居住小区儿童活动空间、儿童友好型街道设计等刚性管控要求不明确,涉及儿童友好空间的社区设施缺少规模要求、详细布局等规划指引;在建筑管理层面,除类似基础教育专业的建筑设计规范外,还需进一步增加在公共建筑区域中儿童友好空间和设施布局的相关规范。

  随着松江新城城镇化快速发展,社区内人群的生活环境和交往方式发生显著改变,家长和孩子与同社区人群的交流机会和场地的缺少,造成新城内儿童交往、聚会和活动场地氛围的变化。

  儿童所拥有的“独立活动性”,其实是“依赖成人的活动性”或者“依赖汽车的活动性”。儿童独立探索自己所处环境的自由受到限制,路径友好的功能缺失。

  对松江新城的调查数据显示,儿童活动的大致轨迹是兴趣辅导班、社区和家庭。在工作日,儿童的时间大多被作业占据,社区内外的活动较少,活动主要场所是在家里;在双休日,儿童上兴趣辅导班或在家做作业,社区内外的活动有所增加,但是活动的主要场所仍在家里。

  调查显示,松江新城在服务儿童基本需求的公益性设施如婴幼儿培育中心、幼托机构、社区幼儿保健中心等方面的建设不充分、分布不平衡问题,在新城几个街道都较为常见。特别在老旧地区,针对儿童的教育、医疗、娱乐设施等资源配置均有较大缺口,无法满足该地域内儿童的需求。

  调研显示,松江新城儿童友好社区建设中未能充分地凸显儿童作为主体的参与性,儿童之家和少儿图书馆等活动场所是基于服务儿童青少年及其家庭,由政府主导推进,表现为成人的认知和认同,同时在组织社区活动的策划、活动场馆的定位等方面大多是以成年人视角来设计与推动,缺少对儿童真实需求的重视,在公共事务和城市发展建设上需要增强儿童的参与性。

  荷兰鹿特丹市通过尊重儿童的好奇天性,增强儿童活动场地的自然性,营造非正式儿童活动空间,为儿童提供认知自然、熟悉自然的见学场所;公共空间模块不仅对儿童游戏区、室外活动区的尺度规模、服务半径提出配置标准,同时强调将绿色环境融入场地设计,增强场地的自然性,为儿童提供更多接触自然的机会。(1)结合各年龄段儿童的使用需求和生活轨迹;(2)增强儿童活动场地的自然性;(3)配置标准尊重儿童活动需求。

  日本流山市位于东京都市圈千叶县,是日本东京大都市圈的新城之一。流山市策划研究孕育、生产、哺育、培育等不同时期的育儿需求,营造多样化的育儿空间,包括母子保健中心、儿童支援中心、儿童图书馆、哺乳室等设施;提供活动支援类服务,包括家庭教育咨询、儿童参与活动、邻里互助活动等;同时结合各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和活动场地需求,充分运用到儿童设施中,以保障使用的舒适度。

  深圳市景龙社区包括5个城中村、1个1990年代建成的花园小区和1处建设中的楼盘,具有密度高、建成度高等特征,同时存在开放空间少、集中绿地少、儿童活动场地不足等问题。在社区微更新中提出建成儿童友好城市生态系统,并提出优化方案。(1)社区微更新项目提升方案;(2)注重共享、多元价值理念的提升;(3)探索布局儿童友好交通空间。

  一是市区两级政府部门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市区两级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全力推进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工作。

  二是空间规划布局和公共设施规划建设上,由妇联、民政、规划资源、交通、绿容、住建、环保等部门按照职责协同推进工作,统一部署、统一协调、统一建设。

  三是研究出台儿童友好型城市空间友好导则,明确儿童空间友好规划的建设目标和标准、指标参数等,指导各层级儿童友好空间规划布局,确保各类友好空间和设施按照15分钟社区生活圈布局和落地建设。

  建议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总体规划层面在公共设施配套章节增设儿童友好空间规划布局章节,确定目标要求和指标参数,在城市级、地区级、社区级等儿童活动场地的设置,设施的布局,慢行系统的规划布局等方面,提出不同层级的指导意见,以指导后续空间规划布局和项目实施。在详细规划层面,研究配置标准,并增加在基础教育、公共空间、交通线路、儿童活动设施、社区住房等方面对于儿童友好社区的空间关爱篇章。

  建议以街道或社区为单元开展儿童友好社区布局专项规划,摸清儿童人口数和各类儿童设施、空间规模底数,按照社区儿童的年龄结构和未来儿童规划发展趋势,以需求为导向,布局相关的设施、场地和场所,以便于科学合理地推进儿童友好社区创建工作。

  建议开展行动方案编制工作,以目标和需求为导向,在专项规划的成果上制定3年或5年行动计划,明确任务和责任单位,落实资金投入,确保项目建设。可选择儿童友好空间在交通系统设计、绿化景观布局、环境营造、公共建筑规划建设等方面保障设施建设。

  4.3? 以儿童优先和儿童利益最大化为指向,以“1+X”推进儿童友好空间项目规划建设

  “开门做规划”“新城规划听您说”是近期新城规划推进中突出“人民城市人民建”的重要环节。建议启动开展儿童参与城市发展规划议题,探索建立儿童代表参与社区建设方案,对涉及儿童相关事务的问题提出建议和诉求,如组织儿童参与公共设施、学校、图书馆、医院等项目在设计方案阶段的意见征集活动等。

  建议结合新城“十四五规划建设行动方案”推进形成“1+X”儿童友好空间建设体系。“1”即形成一份社区友好空间建设工作方案,“X”即分项完成的儿童友好空间类型,包括居住社区类、绿地系统类、道路交通类、基础教育类、公共设施类等各大类别。

  (1)居住社区类。主要包括育儿场所、儿童活动中心等,按照0—18岁各年龄需求,围绕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绿色低碳、功能复合的社区生活基本单元进行配置。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开展社区微更新,增设儿童托管中心、儿童活动场地,满足各年龄段儿童的需求。对于有新增育儿场所、儿童活动中心等需求的街区,在住宅小区和商业商务办公项目土地出让前开展评估工作,落实社区需求项目面积,并标注“需沿街面布局”,方便幼儿使用在1—2楼布局等要求,土地出让后由开发单位建设完成后交付街镇政府使用。

  (2)绿地系统类。利用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增设儿童户外活动场地,如在城市中央公园、街头绿地、口袋公园和郊野公园增设儿童活动设施并鼓励儿童参与到方案布局设计中。梳理适合儿童活动的中心、站点、阵地和空间,按照1 000 m、800 m、500 m和300 m服务半径分布特征,结合城市绿地、广场形成安全的儿童游戏场地,幼儿和儿童游戏场地的位置宜尽可能方便家长及时、便捷监护。增加亲子活动设施如沙坑、滑梯等,也宜考虑到成年人或老年人在监护、陪伴时相互交往的可能。青少年活动与运动场地宜设置在相对独立的地段,功能上包括球场、滑板场地等。利用郊野地区打造自然环境下的儿童科普活动环境,充分发挥美丽田园景观的功能价值,突出乡村文化传承体验。融入科普教育、文化体育等多元业态,使用包容的儿童活动空间,采用适合儿童使用、灵活多元的包容性设计。

  (3)道路交通类。儿童的成长和生活主要在社区,按照儿童步行范围,创造安全可达、标识清晰的交通条件,开展儿童安全出行系统规划,优化儿童上学路径,让儿童能独立安全地到达他们的活动目的地,提升儿童街道活动安全性,制定儿童安全出行系统指引,打造儿童友好型街道。

  (4)基础教育类。结合“十四五”期间新城新建的各类学校将儿童空间友好理念全面贯穿,强调儿童尺度、儿童环境的关注,突出儿童优先权,满足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安全和活动需求。儿童友好活动空间中的每一个棱角和台阶的设计都应消除一切潜在危险。活动区需种植随季节性变化的树木,让儿童感知春夏秋冬、日月星辰的变化,也可以设计可供攀爬的空间、场地和树木,拓展孩子对于世界的探索;避免种植多刺的、有毒性的花卉和植物;同时在室外的硬质铺地、草地和生态活动区的比例设计上,充分尊重儿童群体行为习惯;在色彩和图形分布上,突出儿童的喜好和心理特征,丰富基础教育场所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5)公共设施类。在新城的开放空间和公共设施规划建设中,合理布局儿童友好设施,将儿童的生活、学习和游憩空间融入其中,使得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密切关联。按照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对空间的需求差异,采用不同的设计策略。针对社区运动场地短缺的现状,建议布局上可采用政府类投资和社会投资兼顾的方式,增设运动场地如羽毛球、篮球、网球场地等,也可利用社区活动场所和学校、存量工业设施等现有开放设施。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