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景观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

【探索】《一江一河:上海城市滨水空间与建筑》——杨树浦电厂遗址公园

中国景观网2022-09-24景观设计水景观设计
马克笔景观,水景观设计,生产景观,【探索】《一江一河:上海城市滨水空间与建筑》——杨树浦电厂遗址公园,马克笔景观,水景观设计,生产景观,随着《黄浦江沿岸地区建设规划(2018―2035年)》《苏州河沿岸地区建设规划

【探索】《一江一河:上海城市滨水空间与建筑》——杨树浦电厂遗址公园

【探索】《一江一河:上海城市滨水空间与建筑》——杨树浦电厂遗址公园,

  马克笔景观,水景观设计,生产景观,

  随着《黄浦江沿岸地区建设规划(2018―2035年)》《苏州河沿岸地区建设规划(2018―2035年)》和《关于提升黄浦江、苏州河沿岸地区规划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的出台实施,一江一河滨水岸线实现基本贯通,沿岸开发建设成效显著,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这些阶段性成果精雕细琢、寸寸用心,凝聚着广大城市规划管理者、建设者、设计师、市民和社会等方方面面的智慧和力量,全面开启了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滨水区的美好篇章。在接下来的推送将为大家介绍《一江一河:上海城市滨水空间与建筑》的无限活力与魅力,跟着我们一起探索吧~!

  杨树浦电厂遗址公园前身为建于1913年的杨树浦发电厂。这座曾经的远东第一火力发电厂在上海的城市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大量燃煤也造成了空气污染,影响生态环境。随着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开放工程的启动,电厂关停,开始实施生态和艺术改造,从封闭的“闲人免入”的生产岸线,向文化、生态、共享的生活性滨水开放空间转型,修复环境污染,塑造场所精神,嵌入城市律动,实现“还江于民”。

  电厂遗址公园的工业遗构改造设计始于两个锚点。一个是充分利用场地遗存特有的空间体量和形式:高105米的烟囱、江岸上的鹤嘴吊、输煤栈桥、传送带、清水池、储灰罐等作业设施,展开公共空间营造,这是塑造场所精神的出发点。另一个是采用有限介入、低冲击开发的策略,在尊重原有厂区空间和原生形态的基础上进行生态修复和改造。保留原有的地貌状态,形成可以汇集雨水的低洼湿地。植物配植以原生草本植物和耐水乔木池杉为主,同时配以轻介入的钢结构景观构筑物,形成别具自然野趣和工业特色的景观环境。

  介入场地时,输煤栈桥中靠近江岸的两座转运建筑连同一座办公楼已拆除。就着拆除的基坑挖掘出三方池塘,暴露出基础与钢筋,平整场地构成遗址广场,以展现原先建构筑物存在的痕迹。在场地最西侧,利用挖掘的土方堆出一座小山坡,与池塘构成负向的景观。

  电厂作业设施中有一组储水、净水装置,拆除两个圆形储水池等上方结构后留下两个基坑。设计保留其中一处基坑作为雨水花园,另一处改建为咖啡厅。雨水花园种植芒草等净水植物,池中铺有鹅卵石,大雨时调蓄降水、滞缓雨水排入市政管网。

  咖啡厅则在基坑上盖劈锥拱,点式细柱落在以同心圆方式形成的外圈基础上,上部的穹顶在顶部打开,引入自然光,同时也暴露出后方标志性的烟囱。人们坐在下凹的净水池咖啡厅中,既能透过柱间的开口瞥见一旁净水池做成的雨水花园,又能抬头望见高耸入云的烟囱,想见这片场地曾经的忙碌。

  (本文内容摘自《一江一河:上海城市滨水空间与建筑》,案例图片由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提供。)

随着《黄浦江沿岸地区建设规划(2018―2035年)》《苏州河沿岸地区建设规划(2018―2035年)》和《关于提升黄浦江、苏州河沿岸地区规划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的出台实施,一江一河滨水岸线实现基本贯通,沿岸开发建设成效显著,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这些阶段性成果精雕细琢、寸寸用心,凝聚着广大城市规划管理者、建设者、设计师、市民和社会等方方面面的智慧和力量,全面开启了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滨水区的美好篇章。在接下来的推送将为大家介绍《一江一河:上海城市滨水空间与建筑》的无限活力与魅力,跟着我们一起探索吧~!

  杨树浦电厂遗址公园前身为建于1913年的杨树浦发电厂。这座曾经的远东第一火力发电厂在上海的城市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大量燃煤也造成了空气污染,影响生态环境。随着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开放工程的启动,电厂关停,开始实施生态和艺术改造,从封闭的“闲人免入”的生产岸线,向文化、生态、共享的生活性滨水开放空间转型,修复环境污染,塑造场所精神,嵌入城市律动,实现“还江于民”。

  电厂遗址公园的工业遗构改造设计始于两个锚点。一个是充分利用场地遗存特有的空间体量和形式:高105米的烟囱、江岸上的鹤嘴吊、输煤栈桥、传送带、清水池、储灰罐等作业设施,展开公共空间营造,这是塑造场所精神的出发点。另一个是采用有限介入、低冲击开发的策略,在尊重原有厂区空间和原生形态的基础上进行生态修复和改造。保留原有的地貌状态,形成可以汇集雨水的低洼湿地。植物配植以原生草本植物和耐水乔木池杉为主,同时配以轻介入的钢结构景观构筑物,形成别具自然野趣和工业特色的景观环境。

  介入场地时,输煤栈桥中靠近江岸的两座转运建筑连同一座办公楼已拆除。就着拆除的基坑挖掘出三方池塘,暴露出基础与钢筋,平整场地构成遗址广场,以展现原先建构筑物存在的痕迹。在场地最西侧,利用挖掘的土方堆出一座小山坡,与池塘构成负向的景观。

  电厂作业设施中有一组储水、净水装置,拆除两个圆形储水池等上方结构后留下两个基坑。设计保留其中一处基坑作为雨水花园,另一处改建为咖啡厅。雨水花园种植芒草等净水植物,池中铺有鹅卵石,大雨时调蓄降水、滞缓雨水排入市政管网。

  咖啡厅则在基坑上盖劈锥拱,点式细柱落在以同心圆方式形成的外圈基础上,上部的穹顶在顶部打开,引入自然光,同时也暴露出后方标志性的烟囱。人们坐在下凹的净水池咖啡厅中,既能透过柱间的开口瞥见一旁净水池做成的雨水花园,又能抬头望见高耸入云的烟囱,想见这片场地曾经的忙碌。

  (本文内容摘自《一江一河:上海城市滨水空间与建筑》,案例图片由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提供。)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