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景观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景观中国

景观中国

品读南京 长江是如何塑造南京城市景观的?

中国景观网2023-04-13景观中国景观游憩学吴承照
景观设计方案汇报ppt,景观游憩学吴承照,自然景观的叠字联,品读南京长江是如何塑造南京城市景观的?,景观设计方案汇报ppt,景观游憩学吴承照,自然景观的叠字联长江对于南京城市景观起源和变化始终有着重要而深刻的意义,作为长江南岸的中国历史古都,其城市

品读南京 长江是如何塑造南京城市景观的?

品读南京 长江是如何塑造南京城市景观的?,

  景观设计方案汇报ppt,景观游憩学吴承照,自然景观的叠字联长江对于南京城市景观起源和变化始终有着重要而深刻的意义,作为长江南岸的中国历史古都,其城市地理形态有“虎踞龙蟠”的千古称颂;而在南京建都的王朝割据南方,也是因为长江的地理因素。南京城市地理形态环山、抱湖、临江的景观,留下了珍贵的城市历史遗产。

  地理景观是城市构建第一要素,要比较现状地理空间与历史地理格局,探寻古都空间在历史地理环境中变迁的轨迹,这对认识城市文化遗产、现代“古都风貌保护”具有深刻意义。

  地理空间是古都景观形成的“硬件”条件,而政治、文化和经济等人文因素作用是“软件”。

  南京市位居长江下游,东面是宁镇山脉连绵丘陵,南面是太湖流域水网地区,西面为皖南丘陵,北有江淮大平原。区域地理格局造就了南京成为中国长江南方的重要枢纽,持续作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有重要影响的城市,多次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古都。

  六朝时期南京城市是在秦淮河流域一小块冲积平原建成的,低山岗地环绕河谷平原。即历史地貌“虎踞龙蟠”之称的钟山、覆舟山、石头城等连绵环绕,市内有秦淮河、玄武湖、莫愁湖等河流湖泊,这些特定自然地理环境中形成了古都城市景观格局。

  现代南京城市人口和各项社会功能的迅速发展,原先山峦环抱的盆地平原范围已经远不能够容纳现代城市需求。南京古代河流属于长江支流系统,环绕交错,承担着商贸、运输和军事城壕的重要作用,也是南京城市道路网络布局的依据,也是士大夫文人吟诗绘画景观对象;现代城市建设填埋许多河流,整体水系网络已经断裂甚至消失。

  古都起源以及后来变化皆有其基本内在的地理格局影响。地理空间是古都景观形成的“硬件”条件,而政治、文化和经济等人文因素作用是“软件”。虽然人文因素操控驱动着各个历史阶段城市景观的发展延续和积淀,地理格局依然深刻影响着城市景观。

  长江在古代是南京与北方文化交流屏障,也是防御北方入侵的天堑,更是城市空间发展的西部和北部界线。而在现代是重要的横贯城市的景观边界,是地理与历史文化符号,是南京城市景观与旅游的重要场地。

  南京作为城市出现,其起源与发展是与长江分不开的。在5000年的历史岁月中,长江是南京城市形成过程中重要地理元素。古代是南京与北方文化交流屏障,也是防御北方入侵的天堑,更是城市空间发展的西部和北部界限。而在现代是重要的横贯城市的景观边界,是地理与历史文化符号,是南京城市景观与旅游的重要场地。

  长江下游丘陵山峦连绵,河流湖泊纵横。宁镇山脉支系的汤山、青龙山、钟山、石头山延伸进入南京区域,沿江有幕府山、栖霞山等丘陵,地质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形成其地貌形态。

  史前时期,长江浩荡一望无际,水急浪大,时常泛滥,沿岸不适合早期居民的定居;长江支流的下游以及入江交汇处常常泥沙淤积,也不适合早期居民的定居。

  新石器时期的原始村落出现是在长江支流的上游方向。这些地段近水源,又不会被洪水淹没。长江沿岸支流金川河、玄武湖畔的台地上,密集地分布着200多处早期的原始居民聚落,以秦淮河中游的湖熟一带最为集中。考古学界命名为“湖熟文化”。

  公元前1122年,西周时期,“太伯、仲雍还荆蛮,国民君而事之,自号为句吴。”周武王封周章于吴地,以长江为界,宁镇地区为中心,国号亦称吴。有史料记载以及遗址考古,长江南北相继出现楚“棠邑”与吴“濑渚(邑)”,为南京行政建置之开始。

  公元前571年,楚国在南京市长江北岸建城邑,史称“棠邑”,具置在今六合县西北12.5km处,滁河下游一带。公元前543年,吴国在南京市南部筑城以御楚,史称“濑渚邑”,具置在今高淳县城东约15km处,固城镇北,南依秀山、胥河,北傍固城湖和小茅山。

  在今市区,先后有冶城、越城、金陵邑3个军事堡垒出现,依山川形势建立 ,前后属吴、越、楚。公元前495年,吴国建立“冶城”,即今日朝天宫所在的小山岗,乃“冶铸”手工业作场。公元前472年,越灭吴,越王勾践命范蠡筑城于长干里,史称“越城”“范蠡城”或“越台”;位于现在中华门外长干桥西南,雨花路西。公元前333年,楚灭越,建“金陵邑”,在今四望山南,清凉山后,石城门北一带。当时位于长江岸边高地,位于长江与支流秦淮河交汇处,丘岗顶上,俯视秦淮河出口处,是重要战略堡垒。后来为吴国孙权于其故址筑石头城之地。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废分封制为郡县制。南京地区置有五县:秣陵县、江乘县、丹阳县、溧阳县、棠邑县。秦始皇察看古南京自然形势,起名“秣陵”。

  汉承秦制,同时实行分封,有秣陵、丹阳、胡孰及棠邑诸侯国。秦淮河流域已经进一步开发,人口与社会经济都有了相当的发展。秦汉时期确定的秣陵县治位于现在南京江宁县的秣陵关和丹阳镇一带。

  先秦时代长江辽阔,南北岸距约有15km。秦汉以后,长江河道自西南向东北自然迁移,江中出现多处沙洲,江面逐渐缩狭,下游出现大片边滩和冲积平原。两晋、南北朝时期史书有记录石头城被洪水淹没。唐朝诗人李白游览南京时,见长江沙洲和城市周围山峦,称颂其自然景观:“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辽阔浩荡的长江是中国地理区域里南北分界线,是古代南方防御北方入侵的天堑,在中国地理区域上形成南北迥然的人居文化差异。

  玄武湖往城市北,秦淮水绕城市南,青溪位城市东,长江环城市西,这就是南京城市的自然山水地形。天然布局既然是这样,成就帝王盘踞的景观自然而成。

  东汉末年,在黄巾起义大动荡时期,孙策在江东起家建立政权,史称“东吴”,继而三国鼎立。建安五年,孙策单骑巡视遭暗杀,临终将印绶交付三弟孙权并且嘱托:“中国方乱,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举贤任能,各居其心,以保江东”。从而明确了东吴政权依赖长江地理形势,建国的基本思想策略。

  东吴建国之初,占据地域主要在于长江下游,长江中游仅有荆州南郡的江北部分和江夏郡,辖区甚小,且处于战争前沿,战事频繁,远离江东根据地,显然,在武汉建都是不合适的。在下游地区,孙氏起家于吴地,但是吴郡地位过于东偏,非战守之地,且吴郡多旧姓,有所谓的八族旧姓,地方豪门派系,经济实力雄厚,且世代领兵,拥有大量部曲。孙权遂于建安十六年由京口迁都秣陵,改名建业,并筑石头城为防御要塞。这里的地理形势优越,可以因山为域,因江为池,恃江山险之为固,很适合于当时战争频繁的军事形势。东吴定都建业从此开始了南京城市历史,以后南京城市各个朝代布局都是以此为基点发展和变化。

  秣陵地处长江下游之中心,为宁镇山脉西段的丘陵地带,总的地势是北高南低。东吴建都之前,五百年前春秋战国时期曾经沿淮水先后建立有几个军事城堡,秦汉时期秣陵县治位于淮水中游,于现在南京江宁县的秣陵关和丹阳镇一带,距离长江还有30多公里。孙权定都建业后,放弃秦汉朝经营四百年的已经富庶繁荣秣陵县志旧城,移到淮水以北的现在南京市区所在地,临近天险长江。

  宁镇山脉一分支顺延长江南岸从东自西连绵延伸,幕府山、卢龙山、摄山、四望山、马鞍山、石头山、三山等系列山岭,形成长江南岸山体堡垒,是抵御北方入侵的防御天堑,绝对易守难攻。同时宁镇山脉的最高峰钟山向西延伸另一分支余脉,富贵山、覆舟山、鸡笼山以及鼓楼岗、五台山、石头山连成秣陵北部的第二道连绵的山岗。

  孙权选择这第二条山脉围合地作为城市建设用地。山峦半圆形围合,具有凝聚气韵之势,古时被称为“金陵王气”。

  尤其是石头山,位于古城市西端,为这二条山脉汇集点,“虎踞”控制着淮水入长江口,形势极为险要,为秣陵地带战略军事要地。在石头山下的大江中,向南由长命洲、张公洲、白鹭洲、蔡洲、如子洲、烈洲等形成夹江,也称为小江。它对以水军立国的东吴非常重要,这个地理水系可以安置大船,治理训练水军。

  玄武湖位于覆舟山和鸡笼山之北,湖水面宽阔衍接至长江,是城北的天然城濠和水源,还是训练水师的重要场地。城市东部有青溪,发源于钟山西南坡。城市南部有淮水,源出于溧水东庐山和句容宝华山。六朝时期,淮水是南京城市前门的风水景观河流,也是江南太湖流域和钱塘江流域的丰富物资直接运输到都城的重要航道。

  孙权首次选择南京地理环境定都,以现实的地理唯物主义分析形势。建业都城北部沿江山脉建设有石头城、白石垒等军事要塞,南部沿秦淮河南岸建丹阳郡城作辅卫。城市以秦淮、青溪、运渎、玄武湖等为护城边界屏障,设篱栅增强防护。还在城市外郭沿驰道两侧,建置营房,屯驻重兵。

  玄武湖往城市北,秦淮水绕城市南,青溪位城市东,长江环城市西,这就是南京城市的自然山水地形。天然布局既然是这样,成就帝王盘踞的景观自然而成。

  自公元229年孙权建都南京,随后有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至公元589年陈朝灭亡,其间共370多年。这六朝城市皆依托钟山西延的北极阁覆舟山脉络,建立城池和宫城,城市均呈矩形,轴线度;以西北部“石头城”为临江驻防军事要塞,以城南牛首山两个犄角作为天阙,都城内空间按照《周礼》规矩布局交通网络和建筑。城内建有多座壮丽的宫殿,玄武湖南岸建有优雅的园林。唐朝杜牧有诗:“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中称颂六朝沿江连绵不断的绿化风景,依山峦与河流而建的村镇城郭,众多的寺庙在江南烟雨中繁荣的景象。

  如今,山脉依存,少量河流亦在,依顺地理脉络的城基和城廓依然依稀可辨,仍可以感受顺应山川地貌的历代都城空间演替。

  东吴定都南京之后,这块土地开始了城市化的过程,同时也奠定了南京作为中国著名历史古都的地位。

  南京建城布局主要为4个阶段:六朝时期、南唐时期、明朝、民国时期,反映出4个城市轴线。在自然河流水系方面,秦淮河对于城市南部边缘影响比较大,清溪对于城市东部边缘影响比较大,这两条河流对于城市内部结构或边缘影响最大。金川河在明朝以后成为交通运输重要通道。长江始终作为北部天险,对于城市北部边缘布局景观形成最重要。

  南京作为都城,从选址到规划布局,受周礼营国制度和管子顺应天时地利的建城理论的双重影响。六朝时期初期,东吴选址草创建业都城,依据原始山脉和河流,东晋继而使建康都城“规模始备”,南朝宋、齐、梁、陈各代,虽有所改建,扩大殿宇,但基本仍沿旧制,依然在原先山环水绕的小盆地之中。隋唐以后,南京地区建置下降并省,旧有城池,或延续至今为城镇,仍袭用古名,仍有遗址可考。

  南唐都城另择新址“稍迁近南”筑金陵城,并且“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明初南京建都,极大地扩展城市范围,明朝城墙蜿蜒于山脉河流之间,城高濠宽,轮廓线型不再是规则矩形,而是随意顺延地理形势,内部建立有宫城、皇城,外围都城长有34km,而外城廓长竟然有120km,四道城墙集政治、经济、军事多种功能于一体,规模空前,达筑城之巅峰,再创世界级的城市文化遗产……

  如今,史籍记载的巍峨楼阁,诗人咏颂的美丽园林,都早已荡然无存。但是山脉依存,少量河流亦在,依顺地理脉络的城基和城廓依然依稀可辨,仍可以感受顺应山川地貌的历代都城空间演替。

  古都作为一个历史留存和文化的物质存在,是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一定地域的地理环境是古都形成和发展的场所与空间,也是一定地域内人们生产方式和经济基础形成的基本条件,人们据此产生的思想观念并经过长期整合形成一特定地域的文化模式。这种“模式”成为其历史发展的文化基因,具有较强的整体性和稳定性,而且使古都发展以一定的地理环境为本底深深印刻在古都特色景观中。(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