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景观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景观规划

景观规划

国内6个有趣的校园景观设计案例分享

中国景观网2023-11-28景观规划景观木架
景观牌,景观木架,山顶景观设计,国内6个有趣的校园景观设计案例分享,景观牌,景观木架,山顶景观设计现今无论是幼儿园、小学、初中还是大学,甚至随着教育走出校园,大区、小区、公园等,各类型的景观项目都融入了“学习板块”,说起校

国内6个有趣的校园景观设计案例分享

国内6个有趣的校园景观设计案例分享,

  景观牌,景观木架,山顶景观设计现今无论是幼儿园、小学、初中还是大学,甚至随着教育走出校园,大区、小区、公园等,各类型的景观项目都融入了“学习板块”,说起校园景观,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是空旷的田径场与大台阶,还是幽静的林下读书空间呢?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分享几个不错的校园设计,看看现在的校园都是怎么做的。

  西安立德思小学是西安万科及立德思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开发的一所高端私立小学,位于西安市西北角的秦汉新城,学校旨在以STEAM课程(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为特色,将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多元教学理念相融合,为少年儿童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根据总体规划,学校景观部分由庭院、露台、下沉广场及操场组成。我们赋予了空间不同的主题与功能,分别为入口礼仪广场、家长等候广场、下沉剧场、垂直游乐园、植物认知花园、好奇心乐园及蒙德里安空中走廊。

  该项目的景观设计旨在将自然带入校园。设计不仅打造了充满绿色植被的户外环境,而且为小学生们带来了更多的自然近距离体验和自然质感接触的校园景观环境。

  根据日照分析,校园西侧的两个下沉庭院是阳光照射最多的区域,它们也是最容易,最频繁被学生使用的景观空间。北下沉空间和较小的南下沉空间分别连接自助餐厅和室内体育场。它们有不同的深度(5.5米和6.8米)和功能定位,一个成为户外课堂和课间活动广场,另一个成了趣味性极强的垂直游乐场。

  北下沉庭院的定位是下沉剧场,剧场将楼梯、木制座椅和植物灵活组合在一切,使室外课程、上下跳跃、追逐、独立阅读, 协作作业,聚会等多种活动可复合地发生在同一空间内。午餐后孩子们在剧场前的广场奔跑、相互追逐, 在波浪种植池周边捉迷藏,这里成为了最受孩子们欢迎的空间。

  南下沉广场高差为6.8米,进深仅为20米,因此并不能像北下沉广场般设置单向的大台阶,我们将台阶转折设置,尽量在最短进深范围内满足舒适行走的功能需求。台阶休憩平台处,趣味的标识结合扶手栏杆,增加场地的活力。如何最有效利用场地条件成为设计之初的一大挑战。考虑到小学生爱玩的天性,我们利用现有高差设置一个跟自然种植结合的滑梯,孩子们可以通过滑梯穿越过自然草丛由一层滑到下沉广场;同时,台阶另一侧设置了攀爬墙,提供了另一种由地下爬到地面层的方式。这样,大高差、短进深的下沉广场,通过台阶、滑梯、攀爬墙三组方式,成功将场地不利条件有效利用,成为了孩子们最喜欢的户外游乐场地。

  正如我们预期的那样,校园景观作为传统室内课程的拓展有助于激发更多的教育灵感。在这个校园里有两个执行上述目的的空间:四层的蒙德里安空中走廊与二层的好奇心乐园。蒙德里安空中走廊是连接两栋独立建筑的连廊走道。红黄蓝三原色奠定了空中乐园的色彩基调。经典的构图及配色创造出一种纯粹的形式,来表现建筑、景观、人三者之间的和谐关系。

  当阳光穿梭过彩色树脂板时,在地面上透射出五彩斑斓的色块,随着时间变幻成一个个有趣的光影游戏。正是这些小细节,让校园显得独特有趣。一格格的不锈钢种植池被种植上了不同的植物,鸢尾、八仙花、粉黛乱子草、八宝景天、细叶芒等。不同形态的植物竞相生长,向学生们展示着大自然的神奇魅力。丰富的植物吸引来了蝴蝶、飞蛾以及蜜蜂,生物的循环也得到了改善。植物认知花园也同样起到了相同的作用。

  西安立德思小学课程采用了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系统。在景观设计中体现这个系统与学校的教育体系相呼应变得十分必要。我们建立了一个揭示空气输送原理的设备来制造玩乐互动装置。该设备上层由蹦床和活塞气泵组成,下部连接管道至装有塑料球体的垂直玻璃管内。当孩子们在蹦床上弹跳时,下面的抽气筒产生空气并将其推入管道中,垂直玻璃管中的球受到空气推动开始上下跳跃。这是一个有趣的科学体验装置,让学生在现实世界中亲身体验他们从书本上或从老师口中所学习到的知识。

  这可能是景观如何帮助STEAM教育的一个实际应用案例。安装了滑轨的棋子既可以提供让孩子们来回推动的娱乐方式,也可以作为座椅组成临时的小型聚集场地。整个场地鼓励孩子与景观产生对话互动,从而激活场地的热度和生命力,为孩子们提供一处科普平台。

  安全性设计不仅仅是我们习惯置入的模块,更是针对小学6-12岁的儿童特意考虑定制的。这个年纪的孩子,他们没有足够的环境意识和安全意识来判断他们周围是否存在潜在的危险。因此,我们希望能在设计中尤其是细节上消除对孩子们活动和使用的不利因素和隐形伤害。

  设计主要考虑了3 个潜在风险因素:锋利边缘、有毒种植物以及无警告的高低变化。因此,我们采用了整石的C形座椅以及圆角设计,规避直角、锐角等锋利形状带来的危险。我们仔细地研究种植植物的种类,优先在校园内使用本地无毒无刺的植物。此外,警示条,标示牌,护栏等被放置在所有存在安全隐患且触目可及的地方。当然,校园里无论什么空间,一定要保证它是足够大的而不是拥挤受限的,这样才方便孩子们追逐打闹,释放他们的童真。

  孩子们的接送也关乎校园安全性,我们在校园外主入口两侧设置了家长等候区,结合风雨廊架与庭荫树国槐,提供舒适的家长接送环境,根据学生数量,预留了分班放学解散区,避免放学时段校门口出现的混乱拥挤。家长等候区的建立方便了家长接送孩子以及学校高效组织学生放学,除此之外也为家长们创造了一个交流空间。

  该项目主要是将户外环境融入到学校校园的教育和日常生活中,从而模糊了建筑与户外环境之间的界限。设计鼓励在户外景观中游玩的同时可以从中学习到一些知识和常识。。在中国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同时,校园环境的打造越来越被重视和关注,希望学生们在享受先进硬件条件的同时,能感受到绿色,自然,放松,愉悦,从而淡化和平衡学习中的压力,乏味,成为他们成长中闪亮的记忆点。

  所用物料:花岗岩 仿石混凝土 透光树脂版 EPDM, 菠萝格木,竹木,穿孔铝板

  成都哈密尔顿麓湖学校,是纬图与麓湖合作三年多以来第一个亮相的项目。整个设计过程,既期待又紧张。我们渴望设计让生命的成长获得一丝与众不同的体验,也因这里是孩子们人生里踏入的第一道校门,而小心翼翼。

  哈密尔顿学校是成都市与新西兰哈密尔顿市合作的国际教育项目,分为幼儿园与小学。景观与建筑设计秉持“空间即教育”的理念,通过空间上的纵横延伸,建筑与景观的完全融合,让学生在校的时间和空间共同构成一个“由内而外生长出来”充满活力的有机体,打造一处思想和学习上的无围墙境界。

  在自然与建筑一体的基底上,建立起学校与环境,自然,人的关联,让孩子们在学习和玩耍期间,不自觉去探索自然的乐趣,世界的美好,宇宙的奥秘。

  位于校园大门的装置作品,以时空为演绎概念。“水滴”化身为派生万物的奇异点,砵底抽象的表达了微观宇宙,中心螺旋向下的空间,用形式语言阐述万有引力的黑洞。时间的刻度穿梭于一个个空间循环之中。

  池底抽象指针构成的时钟准确显示着此刻的时间,不同的时刻形成不同的三角函数关系。钵底“黑洞”的意向提醒我们时间一点一滴消逝于“黑洞”,我们唯有珍惜当下。孩子在上学时,家长在等待时,或许能够给他们带来一点关于时间的哲思。

  操场旁的看台正对升旗台,背后就是校外的人行道。设计从看台上升起一面墙体形成与校外空间的界限,墙体向上延伸成为一个弧形的顶棚。

  在这面弧形的墙体上嵌入大小不一色彩各异的小圆窗,每当太阳升起时,彩色的光斑印在操场上,成为一片欢乐的色彩迷宫,形成一个奇幻的三维空间。随着太阳的高度、方位的变化,这片色彩迷宫在操场上挪移,并呈现出不同的阴影与形态。时间就这样被变化成可以看见的语言。

  于城市,我们希望这里是一个小型的街头艺术馆。人们在人行道上行走时,余光撒向下方彩色玻璃窗,听着操场上欢快地奔跑声,让获得了行走的趣味。于孩子,尽管还很年幼,但或许可以在光影的变化中懵懂地了解了时间的意义,发现世界的五彩斑斓。

  除了最基本的功能分区之外,我们将每一处空间都利用起来,创造更丰富的场所功能来配合教学以及课间及课后的各种玩乐活动的生发。

  通过对学生和老师到校全天的行为节奏及内容进行分析,找到小学和幼儿园的不同节奏及对场地的尺度和使用频次的不同需求。通过对到校到离校之间学生和老师的行为动线分析,形成了体育场地以外的基本功能设定。

  为了让场地更生动,空间与空间的连结与触碰时能产生更多的可能性,我们选择了更为流动的空间生成模式。

  气泡状的绿地,河流般穿梭于室内外的通道,架空层与户外的紧密连接,形成了灵动的、丰富的漫游式交通系统,行走变得格外有趣,也在不同的停留中可以偶遇不同的空间面貌。空间的广泛流动削弱了室内外的界限,也增加了空间的容量,也更大程度能让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得到释放。

  这是一个关于森林的梦想。为了孩子们的户外生活更大程度的融于自然,设计选择了绿色作为场所的基调色。建筑的色调还原了彩色的童年,景观采用深深浅浅的绿,亲近自然。

  我们在为项目拍照的时候,听到一句无心的感叹。或许,这也是我们设计的意义。

  设计团队:李卉 杨灿 谭斐月 武文辰 杨晓雪 刘恬恬 戴甘霖 杨洋 杨一龙 李婉婷 黄泽军 廖春霆 李理 隆波 罗百畅 宋照兵 刘洁 高玉君 邹尧驹 陈若汐

  这是位于北京四合院的一所幼儿园设计,围绕一座自1725年已有历史记载的四合院建造了一片漂浮的屋顶,将文物进行保护和利用的同时,也和周边已建成的现代建筑进行了连接,展现出多层的城市历史和谐并存的场景。

  老北京有句形容孩子淘气的俗话,‘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屋顶对孩子来说是充满魔力的。在四合院空间中,屋顶就像是一片新的大地,是无拘无束、自由的象征。”

  “漂浮的屋顶”以低矮平缓的姿态水平展开,将不同建筑间有限的空间最大限度地转化成为一个户外运动和活动的平台。 二层是一片广阔的色彩斑斓的户外平台,这里是孩子们室外运动、课余互动玩耍的主要场所。平台的西南侧,像是一个个“小山丘”与“平原”相互交错,地形高低起伏。

  漂浮的屋顶下方则是开放布局的教学空间、图书馆、小剧场、室内运动场等,将是400名2-5岁孩子的日常教育空间。 流动的空间布局提供了一种自由、共融的空间氛围;新空间与古四合院相邻相望,新旧交替,孩子们随时能近观、接触历史,帮助他们加深对时间维度和历史的认知。

  在上海市实验学校(SES)校园真正的心脏位置是一处正方形的庭院,被教学楼、综合楼、图书馆和连廊等建筑围合。与附近阳光工作室以及梯田中庭等高人气的空间相比,这处封闭式的绿地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现状庭院中类似篮球场的路径也有些令人费解:除图形外,没有太多作用。既起不到交通联系的作用,也支持不了更多的活动。转换到普通视点观察,甚至连图形都不大看得出来。

  10年前种下的绿化如今虽然茂盛,但已经显得有些杂乱,几乎从各个角度都遮挡了视线。还不止此,贴边矮墙和栏杆又加设了一道隔断,使得整个庭院与周边的关系更加剥离。与庭院一墙之隔的综合楼一楼大厅就更不用提了,可能也是觉得绿化面貌不佳,朝向庭院的落地玻璃上干脆全部贴上了海报,严实密闭。

  改造后的庭院,采用了全通透的设计,四周均可进入,内部也能停留。综合楼一楼大厅内与对面的教学楼的视线联系被建立起来,校园空间的整体感得到显著提升。

  整体打开后,通过交通空间的置换合并,拓展出书架和工作台组成的非正式学习空间,满足了更多学生的使用需求。

  新的庭院以树木和桌子为主要元素,被称为树桌花园。保留下的11棵树木都是非常普通的品种,一点都不名贵。但是经过多年的生长,已经形成了绿意盎然的上层覆盖,延续这个元素,也是在延续校园的记忆,同时也是对绿色的尊重。

  作为整个花园最重要元素的树桌,看似自由随机的外型,实际上也是分析推导出的。规模按照一个40人班级的课桌尺度演变而来;定位依照树干点位环绕放置;间距与空隙则与周边建筑接口与通道对接。

  树桌花园带来了SES第一处室外的非正式学习空间。与室内或半室内空间比起来,这里拥有更开放的环境氛围,有更便捷的步行体验和更绿色的自然景观。树桌花园鼓励老师和学生们的自由使用,拓展出原有庭院所不具备的功能。

  在平常时分,树桌花园对SES来说是一片绿色的充满诗意的存在,安静地陪伴着老师和学生们,当各种活动融入,这里瞬间成为充满活力的校园中心。

  树桌花园没有围栏,没有出入口,没有固定的座位,也没有繁琐的使用规则,有的只是尺度适宜的台面和平整的场地空间,鼓励各种充满想象力的多样化使用。

  和雨水花园类似,除了保留所有原生树外,树桌花园也采用了全透水地面的生态设计,雨水可以全部渗入地下,同时也减少地面湿滑。考虑到建筑内外平接的地坪,为防止暴雨期间雨水倒灌入室内,全区采用了线的树桌花园,上层的绿化覆盖几乎一样,甚至更茂盛了些。然而下层空间却由缺少互动的图案型绿地转换为充满活力的友好型空间。其中的改与不改,变与不变,很好地传递处出空间有机更新的要义。

  时间孕育着巴蜀文脉,时间联系着校园与孩子,孩子在校园里知书、识礼、增知、学习社交,茁壮成长,校园历史的生长延续,则由一届一届孩子来书写

  融创·启诚巴蜀小学位于重庆渝北区,地块临近嘉陵江,地处悦来大道与金山大道之间,东侧临近轨道6号线。

  学校,承载梦想,扬帆起航。小学是孩子们真正开始适应课堂教育的地方,如今的小学公共空间同质化严重,逐渐丧失本来有的童趣。

  在融创·启诚巴蜀小学里,我们在遵循场地信息的条件下,尽可能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打造属于他们的理想校园,还原一个纯真童年。我们让校园拥有更多的互动性装置:生态养殖池、户外课堂、小剧场...让公共空间与人有更多的互联性。

  场地整体高差呈阶梯式变化,东北侧最高,东南侧地势最低。学校建筑布局与年级划分导致轴线正好顺应高差变化,向上而生,孩子们从校门进入,拾级而上,通往不同教学楼与活动场所。

  现场条件似乎已经指引出孩子们的学习探索之路,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识礼,求知,不断积累。场地本身被赋予了一股向上的力量,设计主题呼之欲出。

  “生长”——万物汲取自然能量又反馈给自然的过程。汲取是万物最本真的向上力量,反馈则是表达与创造价值,这正好契合学校所承担的责任与使命,同时也代表人类的成长过程。

  对孩子们而言,“生长”象征在其成长过程中,老师更加尊重他们的想法,以自由、平等、开放的姿态营建教学成长环境。对学校而言,“生长”是汲取社会资源后,反馈给孩子们的过程,在体现社会价值的同时沉淀自己。

  我们把校园喻为一棵正在生长的树,枝干串联起校园的历史脉络,枝叶则组成校园各空间的功能。老师散发微光,学生获取能量,每一点时间里的痕迹,都共同见证了校园的成长。

  根据场地信息,我们把校园分为5个公共区域,来表达不同时间、地点、状态下,我们提倡孩子们的“生长状态”。

  教学楼底层的低年级教室是与庭院直接相通,孩子们打开教室门便可直接进入场地,这便于老师进行创新的户外教学,同时方便孩子们第一时间走出教室探索校园。我们希望这个场地能为孩子们带来更多探索学习的可能,特别是低年级孩子,让他们怀揣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提高对学习的兴趣。

  教学中庭的设计有了更多关于校园文脉的元素,植物生长的铺装、树叶形态的雕塑小品,承载着校园最核心的魅力。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逐渐理解这些元素的内在含义,并与学校一起健康快乐的生长。

  我们希望这个庭院成为孩子们主要的玩乐、学习场地,平坦且开阔的空间保证安全性,小朋友们在这里嬉戏玩闹,用属于他们的交流方式,改变了人与空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除了玩耍之外,关于户外学习的思考,我们同样延续到了这个场地。平整的地形更适合一些有互动性的户外课程,增加孩子们的体验感与参与感。架空层里,我们展出孩子们的获奖画作,通过建筑的艺术性表达,让整个展廊变得更加丰富精彩。

  课间中庭通过了参与性装置来突出学习的趣味性。在场地中我们增加的生态养殖池,孩子们能够接触小动物,与自然为邻,识别景墙的加入,能帮助他们了解认知。

  图书馆广场是图书馆与音乐教室之间的空间,我们给这个场地增添了一些艺术性的处理,让孩子们能跟随场地律动。

  色彩来自自然,且富含情绪,彩虹台阶的加入,让小孩子天生的活力与激情在场地中被激发。同时,教室的音乐自然进入场地,给场地附加艺术气息。

  场地的另一边,一个小小剧场坐落于此,唱歌、表演等一些能够满足孩子体验、参与的活动,可以在这个有限的小空间进行。

  生长体育场是孩子们释放天性的地方,篮球、足球、羽毛球...各种球类运动场,能够满足孩子们的运动需求,年轻与活力在此展现得淋漓尽致。

  校园景观的设计,并非追求设计的精巧,工艺的精致,更多的思考应该是通过建筑与景观的配合,承接起孩子们对于理想校园的想象,在满足校园育人的基本功能下,提供给学生、老师更丰富的校园生活,从而让学校与孩子们一起,在每一个丰收季结出丰硕的果实。

  犁墨景观团队:万山、石锐、周孝露、李抒蓓(方案设计);徐克茂、张航宇、李兵(施工图设计)

  校园景观之于一所学校的诸多教学场景来说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校园景观在师生的日常教学活动和生活中又扮演着何种角色?校园景观与校园建筑的关系是否存在更有机的联系?教育和使用者的关系是如何的?

  字母、色块、堆叠的木平台与种植,将室内球场屋顶的花园,定义成为一个学习、社交与嬉戏相交融的场所。

  当坐卧停躺,跳跃躲藏,追逐嬉戏,思考聊天等活动在此展开,这个在建筑关系中用于连接交通的大平台变得生动起来,人与空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而不同。

  海岸小学的规划布局非常明确,基地东侧是操场,西侧和南侧被教学楼环绕,这可能也是大多数公立学校采用的布局形式。

  除去操场,海岸小学的空间被几栋东西向的教学楼和连接它们的二层平台分别从水平和垂直向度上分割成为若干个片段式的空间,开合错落。

  首层连接主要的人行入口,建筑功能以图书室、体育馆、社团活动室为主,景观空间为零散分布的中庭花园。

  二层平台,串联起教学楼之间的交通,并提供必要室外活动场地。建筑功能自下而上依次分布着不同年级的教室和教师办公室直至屋顶花园。

  可以说,所有的景观空间的范围在建筑设计之初已被界定清晰,但这些空间的功能和价值需要景观设计继续延展和深入发掘。

  每天清晨,当一个小学生步入校园的那一刻起,他一天的生活也随之在这个固定空间内展开,校园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他们与世界相遇,讨论,生产知识的重要场所。

  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充满秩序感,多数时间与活动在课堂发生,然而静态定式的活动并没有办法满足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社交等丰富需求。

  如果将他们的行为做更精细的区分,不难发现那些发生在课间和放学后的活动恰恰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对课业压力的无形缓冲,与之相对应地,空间上介于课堂(教学)-操场(体育运动)之间的校园景观空间则成为承载这些活动独一无二的场所。

  “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从人性心理需求的角度分析,总结出人如果持续有动机做一件事情,必须同时满足三大心理诉求:自主感,胜任感和需要感。

  小学生建立自信心,责任感,自控力和团队精神等品质的过程,也同时是深层次心理诉求得到了回应的过程。从他们的内心需求出发,让我们找到了一个重新看待那些存在于缝隙间的景观空间的方式。

  一个多层次,多重特性的景观空间组合,有机的与建筑功能和交通流线相融合,带着一点自由与浪漫,一点新奇与包容,以一种温和的方式回应小学生的心理诉求。

  设计介入空间的手段和程度是多样的,在有限空间中,选择通达性和连接性更好的平台空间有节制的置入景观元素,为如校园艺术节,跳蚤市场,社团集聚等展示类活动预留更具弹性使用空间。

  “人们总是爱好感觉,而在诸多感觉中,尤重视觉。无论我们有所作为或无所作为,较之其它感觉,我们都更爱观看。”

  色彩、植物与光是来源于自然界的三个元素,像孩子一样自带活力与变化的属性,在生机勃勃的校园中赞颂成长的伟大。

  屋顶的试验田和走廊的绿带,一个吸引孩子们观察,一个保持了他们与栏杆的距离

  主入口天井中矗立着一棵苍翠挺拔的蓝花楹,更似小学生一般向光,突破,出类拔萃。

  全新的校园,处处是窗明几净和初发的嫩绿,但这还不是它最终的面貌,无论是风格的形塑还是底蕴的积叠,都需要时间的推演,这也许是几代师生的传承与更迭。

  每个参与其中的个体都在其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每个独特的场景,也将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成为美好童年的回忆。

  校园景观的设计,或许并不在于它是否精致,是否高贵,是否处处体面,而更多可能在于,它是否合理地顺承并延伸了建筑空间,是否丰富了教师-学生-家长的户外学习,教学,交流等活动行为,甚至,它,是否启发了学生。期待这个开学季播下的种子,得以在每个使用者心中开花结果,传递,延续。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