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专题 生态海绵蓝绿共生——某滨河景观项目海绵城市设计实践
双碳专题 生态海绵蓝绿共生——某滨河景观项目海绵城市设计实践
双碳专题 生态海绵蓝绿共生——某滨河景观项目海绵城市设计实践,西安的景观,景观设计招标,柏景景观,
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临港新城某项目为例,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景观设计过程中,通过生态设计实现景观效果以及海绵城市目标。通过分区计算,项目未设置灰色雨水设施,即达到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90%,年径流污染控制率 60% 的设计目标。
某项目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临港新城。项目为滨河景观带,场地被河塘和市政道路分隔成 4 块,北侧河岸两侧场地长约 162.0 m,宽约 31.3~86.0 m,南侧河岸两侧场地长约 417.8 m,宽约 27.8~110.4 m,除河道外的景观工程总用地面积 44 335 m 2 。场地地势较为平坦,地面坡度范围为 0.5%~2.0%,场地周边为商业、办公建筑等。如图 1 所示。
根据项目所在地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要求,同时结合项目实际情况,本项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为 90%。根据降雨量的监测资料,对应的设计降雨量为 41.82 mm。
景观设计作为周边建筑的一种延伸,与自然融为一体,旨在创造一处充满活力的水岸,提供众多适合周边人群的活动场所。
景观设计结合不同空间形式特性,采用下沉空间、架空空间、阶梯空间等有趣的设计,上层空间作为商业街和商业建筑的延伸,下层空间多为绿阶草坡及景观小品,沿河岸处设置栈桥和植被缓坡,打造人与自然水体强交互性的生态河岸景观。
河塘西侧河岸景观设计为直线寓意“海堤”,东侧河岸景观设计为曲线模拟“海浪”,两岸呼应营造“浪涛拍岸”的艺术效果。顺着蜿蜒的河岸,地坪高低起伏,有高起的台地,有延伸至河道较为平缓的绿阶草坡,高低错落的地形层次增强了场地的“动感”。
本项目为滨河景观项目,绿地占比约 60%,生态条件较好,景观设计坚持生态海绵的设计理念,以“实现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为目标,将海绵理念融合到设计过程中。
(1)海绵城市设计与景观整体设计相融合。综合海绵设施的功能性和景观设计的美观性,在实现景观效果的同时达到海绵指标要求。
(2)竖向设计优先。进行合理的竖向设计,海绵设施布置与场地竖向相协调。在尊重场地原有地形和雨水径流走向的前提下,优化微地形,保证雨水顺利通过绿地中海绵设施“滞蓄”。
(3)海绵设施结合实际。综合考虑各项海绵设施的适用性、功能性、经济性及景观效果,以先绿色后灰色、先地上后地下的原则筛选海绵设施,选择适用性强、施工及运行维护方便的海绵设施。
(4)海绵设施与雨水管网相协调。充分发挥海绵设施对于雨水“下渗、滞蓄、净化”的作用,使雨水径流能自然汇流入海绵设施,并适当增加“滞蓄”型海绵设施的设计规模,一定程度上消减周边道路和场地的雨水径流量。
景观设计时,在顺应场地原有地势的基础上减缓了地面坡度,以增加雨水的流行时间,降低峰值径流量。东侧滨河驳岸设置缓坡绿化,不仅能防止水土流失,土壤和植物根系还能截留雨水径流中的悬浮颗粒物,降低地面污染物对河水水质的污染。
场地地面均坡向绿地,同时靠近道路的绿地地面标高低于道路,便于路面雨水径流通过绿地中生物滞留设施调蓄。
根据场地建设情况、雨水管网布置情况及场地竖向设计等合理划分汇水分区,对每个汇水分区进行雨水径流组织分析,根据雨水流向,在合适的位置合理布置海绵设施,海绵设施包括:绿化屋顶、透水铺装、生态滞留设施和生态护坡。
(1)绿化屋顶。项目的管理用房设置绿化屋顶,且绿化屋顶坡向地面并与地面绿化融为一体,很好地将建筑隐于景观设计中,坡屋面上设置可供游客休憩的石阶,游客也可通过石阶爬至屋顶平台,凭栏远眺欣赏别样的河岸景致。绿化屋顶结构如图 2 所示。
(2)透水铺装。场地人行路面主要采用透水材质,配合景观缓坡设计延长雨水下渗时间,达到减少地面径流量和径流峰值的目的。透水铺装可以实现无积水的公园地面,能大大降低降雨天气公园的安全隐患,同时给游人更好的游览和运动体验。透水铺装结构如图 3 所示。
(3)生物滞留设施。项目设置生物滞留设施以调蓄雨水径流,包括下凹式绿地和雨水花园,并设置植草沟用于转输雨水。为尽快消纳场地雨水径流,沿路边设置植草沟,将雨水转输至同样位于绿地边缘的下凹式绿地和雨水花园,这种设计既有利于雨水调蓄,又不影响景观地形设计和景观小品的布置,设施规模与所需转输或调蓄径流量相适应。同时,适当增大与周边道路和场地毗邻的下凹式绿地和雨水花园的规模,预留一定的调蓄容积以消纳客水。此外,由于此项目为滨河景观项目,可尽量减少路面雨水口的设置数量,将雨水口移至下凹式绿地和雨水花园中,并且雨水口的顶部标高高出下凹底部,作为溢流口排出超标的雨水径流。生物滞留设施结构见图 4,植草沟结构见图 5。
(4)生态护坡。滨河区域设置了大面积生态护坡,呈阶梯式缓坡入水,充分净化迟滞受污染的径流。驳岸上生长的多层次植物群落可大量吸收去除雨水中的可溶性重金属污染元素。植被繁茂的根系还为微生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而由此形成的生物膜可去除雨水径流有机污染物。另外,凹凸不平的驳岸自然形成不同的流速带和水的紊流,使空气中的氧溶入水中,促进水体净化。
临港新城地处东海沿岸,土质均为盐碱沙土,植物生长环境恶劣。为满足植物生长要求,保证植物长势良好,本项目实施土壤改良,将原土与土壤改良剂混合后换填,增强了土壤肥力,并在深层土壤中铺设盲管,当人工淋水或有自然降雨时,盲管能排除土壤盐分,防止后期土壤条件恶化。
海绵设施中的植物具有短期耐涝长期耐旱的特点,伴随着地形变化分为 3 个层次:第 1 层为灌草结合植物群落,以小灌木与草本植物结合的形式,构建雨水污染处理的第一道屏障,沉淀吸收大颗粒污染物;第 2 层为草本植物群落,草本植物具有茂密的根系和细密的茎叶,能有效迟滞雨水吸收可溶解污染物;第 3 层为滨水植物群落,选用的多为挺水植物,作为雨水污染处理的最后一道屏障,滨水植物群落在雨水径流与河水之间创造了缓冲带,将雨水深层处理后缓慢融入河水。选用的这些植物抗性较强,易成活,根系发达,能对雨水径流起到良好的净化作用,同时也兼顾了植物色彩搭配和花期季节性错落分布的景观需求。
(1)合理的竖向设计和径流组织为雨水的“自然渗透、自然滞蓄和自然净化”创造条件。
(2)通过分析场地竖向划分汇水分区,针对各汇水分区的具体汇水量计算所需转输和调蓄功能的海绵设施规模,布置位置靠近路面边缘,位于地势较低的汇水位置。
(3)以溢流口替代雨水口,布置于下凹式绿地和雨水花园中,使雨水优先通过生态设施调蓄和净化,延长雨水进入雨水管网的时间,减少进入雨水管网的径流量,进而降低雨水管网的负荷。
海绵城市作为城市雨洪管理的“软性手段”,除了要具备雨水径流控制的功能性效果,还要能融入整体景观环境设计、提升景观美观效果。将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充分融合到景观设计过程中,作为生态景观设计的一部分,可以有效减少灰色设施的利用。滨水景观带作为人们休闲散步的重要场所,通过设置海绵设施指示牌和可视化的雨水径流处理流程,使人们在观赏景观的同时,又增加了海绵城市科普教育的作用。
陈文杰,1974 年生,主要从事绿色生态建筑设计及技术应用展开工程实践工作,现供职于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任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绿标解读|GB/T50378—2019《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修订分析 绿标解读|绿建新标准之安全耐久性你知几何? 重磅解读|徐强:先锋到主流 绿色建筑更注重高品质
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临港新城某项目为例,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景观设计过程中,通过生态设计实现景观效果以及海绵城市目标。通过分区计算,项目未设置灰色雨水设施,即达到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90%,年径流污染控制率 60% 的设计目标。某项目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临港新城。项目为滨河景观带,场地被河塘和市政道路分隔成 4 块,北侧河岸两侧场地长约 162.0 m,宽约 31.3~86.0 m,南侧河岸两侧场地长约 417.8 m,宽约 27.8~110.4 m,除河道外的景观工程总用地面积 44 335 m 2 。场地地势较为平坦,地面坡度范围为 0.5%~2.0%,场地周边为商业、办公建筑等。如图 1 所示。
根据项目所在地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要求,同时结合项目实际情况,本项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为 90%。根据降雨量的监测资料,对应的设计降雨量为 41.82 mm。
景观设计作为周边建筑的一种延伸,与自然融为一体,旨在创造一处充满活力的水岸,提供众多适合周边人群的活动场所。
景观设计结合不同空间形式特性,采用下沉空间、架空空间、阶梯空间等有趣的设计,上层空间作为商业街和商业建筑的延伸,下层空间多为绿阶草坡及景观小品,沿河岸处设置栈桥和植被缓坡,打造人与自然水体强交互性的生态河岸景观。
河塘西侧河岸景观设计为直线寓意“海堤”,东侧河岸景观设计为曲线模拟“海浪”,两岸呼应营造“浪涛拍岸”的艺术效果。顺着蜿蜒的河岸,地坪高低起伏,有高起的台地,有延伸至河道较为平缓的绿阶草坡,高低错落的地形层次增强了场地的“动感”。
本项目为滨河景观项目,绿地占比约 60%,生态条件较好,景观设计坚持生态海绵的设计理念,以“实现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为目标,将海绵理念融合到设计过程中。
(1)海绵城市设计与景观整体设计相融合。综合海绵设施的功能性和景观设计的美观性,在实现景观效果的同时达到海绵指标要求。
(2)竖向设计优先。进行合理的竖向设计,海绵设施布置与场地竖向相协调。在尊重场地原有地形和雨水径流走向的前提下,优化微地形,保证雨水顺利通过绿地中海绵设施“滞蓄”。
(3)海绵设施结合实际。综合考虑各项海绵设施的适用性、功能性、经济性及景观效果,以先绿色后灰色、先地上后地下的原则筛选海绵设施,选择适用性强、施工及运行维护方便的海绵设施。
(4)海绵设施与雨水管网相协调。充分发挥海绵设施对于雨水“下渗、滞蓄、净化”的作用,使雨水径流能自然汇流入海绵设施,并适当增加“滞蓄”型海绵设施的设计规模,一定程度上消减周边道路和场地的雨水径流量。
景观设计时,在顺应场地原有地势的基础上减缓了地面坡度,以增加雨水的流行时间,降低峰值径流量。东侧滨河驳岸设置缓坡绿化,不仅能防止水土流失,土壤和植物根系还能截留雨水径流中的悬浮颗粒物,降低地面污染物对河水水质的污染。
场地地面均坡向绿地,同时靠近道路的绿地地面标高低于道路,便于路面雨水径流通过绿地中生物滞留设施调蓄。
根据场地建设情况、雨水管网布置情况及场地竖向设计等合理划分汇水分区,对每个汇水分区进行雨水径流组织分析,根据雨水流向,在合适的位置合理布置海绵设施,海绵设施包括:绿化屋顶、透水铺装、生态滞留设施和生态护坡。
(1)绿化屋顶。项目的管理用房设置绿化屋顶,且绿化屋顶坡向地面并与地面绿化融为一体,很好地将建筑隐于景观设计中,坡屋面上设置可供游客休憩的石阶,游客也可通过石阶爬至屋顶平台,凭栏远眺欣赏别样的河岸景致。绿化屋顶结构如图 2 所示。
(2)透水铺装。场地人行路面主要采用透水材质,配合景观缓坡设计延长雨水下渗时间,达到减少地面径流量和径流峰值的目的。透水铺装可以实现无积水的公园地面,能大大降低降雨天气公园的安全隐患,同时给游人更好的游览和运动体验。透水铺装结构如图 3 所示。
(3)生物滞留设施。项目设置生物滞留设施以调蓄雨水径流,包括下凹式绿地和雨水花园,并设置植草沟用于转输雨水。为尽快消纳场地雨水径流,沿路边设置植草沟,将雨水转输至同样位于绿地边缘的下凹式绿地和雨水花园,这种设计既有利于雨水调蓄,又不影响景观地形设计和景观小品的布置,设施规模与所需转输或调蓄径流量相适应。同时,适当增大与周边道路和场地毗邻的下凹式绿地和雨水花园的规模,预留一定的调蓄容积以消纳客水。此外,由于此项目为滨河景观项目,可尽量减少路面雨水口的设置数量,将雨水口移至下凹式绿地和雨水花园中,并且雨水口的顶部标高高出下凹底部,作为溢流口排出超标的雨水径流。生物滞留设施结构见图 4,植草沟结构见图 5。
(4)生态护坡。滨河区域设置了大面积生态护坡,呈阶梯式缓坡入水,充分净化迟滞受污染的径流。驳岸上生长的多层次植物群落可大量吸收去除雨水中的可溶性重金属污染元素。植被繁茂的根系还为微生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而由此形成的生物膜可去除雨水径流有机污染物。另外,凹凸不平的驳岸自然形成不同的流速带和水的紊流,使空气中的氧溶入水中,促进水体净化。
临港新城地处东海沿岸,土质均为盐碱沙土,植物生长环境恶劣。为满足植物生长要求,保证植物长势良好,本项目实施土壤改良,将原土与土壤改良剂混合后换填,增强了土壤肥力,并在深层土壤中铺设盲管,当人工淋水或有自然降雨时,盲管能排除土壤盐分,防止后期土壤条件恶化。
海绵设施中的植物具有短期耐涝长期耐旱的特点,伴随着地形变化分为 3 个层次:第 1 层为灌草结合植物群落,以小灌木与草本植物结合的形式,构建雨水污染处理的第一道屏障,沉淀吸收大颗粒污染物;第 2 层为草本植物群落,草本植物具有茂密的根系和细密的茎叶,能有效迟滞雨水吸收可溶解污染物;第 3 层为滨水植物群落,选用的多为挺水植物,作为雨水污染处理的最后一道屏障,滨水植物群落在雨水径流与河水之间创造了缓冲带,将雨水深层处理后缓慢融入河水。选用的这些植物抗性较强,易成活,根系发达,能对雨水径流起到良好的净化作用,同时也兼顾了植物色彩搭配和花期季节性错落分布的景观需求。
(1)合理的竖向设计和径流组织为雨水的“自然渗透、自然滞蓄和自然净化”创造条件。
(2)通过分析场地竖向划分汇水分区,针对各汇水分区的具体汇水量计算所需转输和调蓄功能的海绵设施规模,布置位置靠近路面边缘,位于地势较低的汇水位置。
(3)以溢流口替代雨水口,布置于下凹式绿地和雨水花园中,使雨水优先通过生态设施调蓄和净化,延长雨水进入雨水管网的时间,减少进入雨水管网的径流量,进而降低雨水管网的负荷。
海绵城市作为城市雨洪管理的“软性手段”,除了要具备雨水径流控制的功能性效果,还要能融入整体景观环境设计、提升景观美观效果。将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充分融合到景观设计过程中,作为生态景观设计的一部分,可以有效减少灰色设施的利用。滨水景观带作为人们休闲散步的重要场所,通过设置海绵设施指示牌和可视化的雨水径流处理流程,使人们在观赏景观的同时,又增加了海绵城市科普教育的作用。
陈文杰,1974 年生,主要从事绿色生态建筑设计及技术应用展开工程实践工作,现供职于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任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绿标解读|GB/T50378—2019《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修订分析 绿标解读|绿建新标准之安全耐久性你知几何? 重磅解读|徐强:先锋到主流 绿色建筑更注重高品质
相关文章
- 有小颗粒组成的石头原石(26日更新中)
- “好客山东XIN体验”全省优质文旅产品发布第四季——赏秋观景品味美食旅游专列停靠!这一站秋天!
- “可以坐下来”的城市 设计让风景更美
- 实踩五大热盘景观园林 你更中意哪一款?
- 被母婴店导购追捧的13件母婴用品坑钱又难用你还在给孩子买吗
- 衡阳:沿江风光带信息牌亮相
- 以看得见的品质 邂逅理想生活——信达万科·京江隐翠实景开放
- 12个别墅花园设计网友直呼:每个都好漂亮花再多钱也值得!
- 海口金地云海湾设计方案有变更!
- 为美好而来 返璞归真回顾自然创造美好生活
- 校园景观上扑克牌 大学生自制校园扑克卖得火
- 室内假树假树制作工艺和材料
- 从源头防治光污染 汕头正式实施城市景观照明条例 汕头正式实施城市景观照明条例
- 幼儿园景观设计 这才是孩子最想要的乐园!
- 江西上栗:首届文化创意设计全国征集大赛全面启动
- 丽水:自然研学兴起在行走中品味生物多样性
- 有话不能好好说吗?上海某景区游客与保安发生矛盾竟为停车问题
- 长治气候花海景观地形整理方法
- 上海值得一去的景区风景秀丽景点众多虽是4A却免费开放
- 彩平面图怎么做?——优秀景观设计师需要注意的3大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