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景观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景观资讯

景观资讯

同衡学术 当代红色文化主题景观的创新实践

中国景观网2023-01-15景观资讯九寨沟的景观
重庆孔雀景观,九寨沟的景观,景观多元文化,同衡学术当代红色文化主题景观的创新实践,重庆孔雀景观,九寨沟的景观,景观多元文化作为纪念性景观中的一种设计类型,红色文化景观因其独特的政治性、时代性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教育意义。清华同衡规

同衡学术 当代红色文化主题景观的创新实践

同衡学术 当代红色文化主题景观的创新实践,

  重庆孔雀景观,九寨沟的景观,景观多元文化作为纪念性景观中的一种设计类型,红色文化景观因其独特的政治性、时代性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教育意义。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中心园景研究室在近几年的实践中,主持或参与了多个红色文化主题的规划与设计工作,主要包括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总体规划(景观部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兴安段、嘉兴南湖中轴片区景观规划等系列项目。本文结合相关规划设计实践,探讨红色文化景观的规划策略和设计方法:红色文化纪念的目的不应局限于纪念本身,在深刻研究红色文化精神内涵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宜将革命历史遗存结合周边整体环境和地域文化特色进行一体化的规划与展示;在规划设计中体现红色文化精神的时代性与面向未来的引领性;而具体设计手法则探索新方法、新技术,使展示更具吸引力。

  近年来,红色文物的保护利用和红色精神的传承弘扬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习对红色文物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强调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1]。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2016—202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等指导文件,各地随后也出台相应建设规划和管理办法,统筹加大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支持力度。2019年,中宣部编制《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试点方案(征求意见稿)》,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列为首批国家文化公园,为红色文物的保护利用提供了新的模式、思路和方向。

  红色文化景观作为向大众展现红色文化魅力、传播红色精神的物质媒介,在红色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借助景观环境设计手法,红色文物和文化资源相对应的历史记忆被重新激活,其本身也被重新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另一方面,围绕红色文化景观举行的相关纪念活动对未曾亲身经历革命年代的当代人产生影响,让环境要素之间产生对话,形成情感和记忆的共鸣,达到延续社会记忆的目的。

  笔者认为,在广义层面上,红色文化景观包括红色文化遗址及其所处自然及人工环境,是具有统一性、延续性和时间性的地景景观。从狭义层面上理解,红色文化景观指围绕红色文化遗址或纪念建筑、标志物而建的人工环境,主要关注环境氛围塑造和空间内的人类行为活动。

  中国幅员广阔,红色文化物质载体所处环境相对复杂多变,根据其所处的空间环境和保护利用方式的不同,可将红色文化景观分为四个主要类型,即城市型、郊野型、乡村型和景区型。

  城市型红色文化景观以名人故居、革命活动地点、陵园以及纪念馆、广场、公园等纪念性空间为物质载体,景观空间类型和尺度多样,设计要考虑复杂的城市环境和社会需求。相较于城市型,郊野型和乡村型红色文化景观与河流、山体、沟壑、林地等自然要素关系更为紧密。

  郊野型红色文化景观的主体要素是自然环境,少量保留有战壕、掩体等与战争活动相关的遗址,景观设计应当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还原历史场景、营造历史氛围。

  乡村型红色文化遗址多为军队居住场所、会议场所等社会活动空间,注重体现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文化和地理特征。

  红色旅游景区是近年来随着旅游业发展形成的特有景区类型,主要依托例如井冈山、西柏坡等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发生地或革命根据地。在展示宣传红色精神、红色文化的同时,景观环境建设从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

  针对不同地缘特征,红色文化景观设计的策略和方法各有侧重。基于体现红色文化景观的整体性的目的,红色文化景观的建设不宜仅局限于呈现红色文物本体单一价值,而应对其历史和自然环境也应加以良好、恰当的保护利用,使其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得以真实、完整保存与展现。结合有关研究和规划设计实践可以发现,红色文化景观的规划设计与三个方面密不可分,即精神内涵、物质空间、展示方式。

  红色文化景观作为一种纪念表达,首先是对已故革命者以及人民群众的纪念,强调对个体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敬畏,体现人文精神。其次,为了拯救民族危亡,千千万万的革命先辈和人民群众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中国的伟大成就,铸就了不朽的红色精神。围绕革命历史和事迹,为现实世界的人揭示红色精神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纪念的首要任务。

  红色文化纪念的目的非只是纪念本身,终其深意可谓忆古思今。革命纪念因其显著的政治性和时代性,鲜明的表现现代民族主义文化,其思想除了对同时代的人施加政治影响外还指向未来某个未完成的历史目标[2]。由此可见,红色文化纪念不是局限于某个重要时间节点或者事件的追忆,而是基于回顾、勾勒和总结后结合时代发展趋势的重新认识,对于红色文化纪念背景和意义应从时间和现实维度上进行解读分析。

  景观设计通过物质空间塑造,全程或部分参与红色文化信息认知过程的搭建:基于学习历史背景和领会精神内涵,重新发掘空间的场地价值,综合考虑视觉形象、交通组织、功能布局以及氛围营造等诸多方面,从而勾勒出游客信息获取路径,形成空间序列。

  在空间模式方面,中轴布局是红色文化景观常用的手法,呈现出庄重、崇高的纪念性。随着当代纪念性景观的设计探索,出现更多强调叙事性表达的尝试。在青海原子城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纪念园的设计中,设计师采用中轴和自由叙事叠加的语言模式进行创作表达,参观路径形成空间节奏感的同时,适应复杂多变的基地环境[3]。

  从古代陵墓、祭祀场所到当代红色文化景观,纪念性空间的设计语言常常采用方、圆等基本几何形状[4]。这与人类认知宇宙和自身的过程密切相关,体现了不同地区历史文化和价值追求。经过抽象提取后的空间组合变化为文化主题的展示和环境氛围塑造奠定基础,潜移默化地影响参观者的环境心理与游览方式。例如对称性及向心性的空间体现庄严、崇高、肃穆的氛围,封闭、静谧的空间引导游客沉思、冥想。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景观设计中,多采用下沉、狭窄的空间,将游客情绪带入压抑、悲痛的历史时代氛围之中,激发人与场所精神产生共鸣。

  文化信息的展现方式是景观设计关注的重点内容。景观展示的历史信息通常是以时间为线索的片段,在国内外众多纪念景观设计中,雕塑、铭文等具象场景是最为常用的表达素材。在美国罗斯福纪念园中,由雕塑、构筑物、水景、植物构成的景观再现了伟人四个重要人生阶段,亲人的尺度让游人能够近距离观赏和感受。与之相对,隐喻设计作为更加抽象的表达方式,带给观者不一样的体验。

  嘉兴南湖和湖心岛作为“一大”会址,在196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湖烟雨楼、红船、南湖革命纪念馆成为人民群众感受红色文化、追忆革命历史的红色圣地。2021年适逢建党百年,嘉兴市以此为契机开展了嘉兴南湖景观规划设计咨询工作。

  此次设计任务是在大南湖区域约4.8平方千米总体统筹研究的基础上,对南湖周边区域、南湖革命纪念馆轴线 平方千米范围进行景观概念规划。基于现状调研和相关专题研究,我们认为嘉兴南湖片区在红色文化展示、自然历史环境塑造以及与城市融合发展三个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本次对南湖的规划设计确立了以“红船精神”为引领的总体规划理念。通过系统性优化南湖红色文化主题景观,放眼嘉兴城市发展历史与格局,让“南湖红船”融入城市的发展进程之中,让“红船精神”引领城市建设。

  诞生于嘉兴的“红船精神”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5]。一百年前,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中国在嘉兴诞生。

  经过百年奋斗,我国如今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未来一百年同样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百年前,一群充满理想信念的年轻人在嘉兴南湖创立了中国,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未来一百年同样寄希望予青年。

  “两个一百年”接力离不开“红船精神”——以史为鉴、勇当舵手、逆水行舟、开创未来。在嘉兴红色文化景观中要格外强调传承与创新,将红色文化融入人民生活场景,致力于让红色文化走进年轻一代。

  “一脉相承”,即“城脉、山脉、文脉”,将南湖作为嘉兴城市发展脉络的重要节点,营造南湖新山水格局,充分挖掘红船文化价值,完善红色主题空间序列,建设禾风雅韵的大南湖景区;“城湖共兴”,即“激活、通达、韧性”,通过功能活化、游线组织、交通完善和生态环境优化等综合规划健全游览体系,从参观内容、体验方式和游览路线的层面进行整体完善,并与城市生活相融合,强化南湖红船的红色文化精神魅力。

  如何让现代人更加深刻地了解“红船精神”、如何更好地诠释和展示“红船精神”是规划设计重点。结合现状问题,嘉兴红色景观规划设计主要从两个层面进行探索。

  对于红色文化主题的表现,并非定义在文化遗迹及其周边区域的环境建设中,更要对红色实践的发展脉络、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营造具有整体性的环境氛围,让人们可以身临其中,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所具蕴含的意义。

  营造具有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的环境氛围,而非针对文物个体或小范围的保护与改造。

  从城市发展空间角度,重新梳理“嘉兴古城—南湖—纪念馆—市民中心”这一文化展示空间序列,衔接子城至豪股塔的轴线空间关系与湖心岛—革命纪念馆的红色文化脉络;梳理挖掘人文内涵,恢复展示文化遗存,提升景观风貌。结合南湖新八景、十六园、二十四桥的规划,再建南湖盛景;通过船、桥、塔、园等环境要素突出嘉兴地方景观特色;结合传统节庆活动的举办,活化非遗资源,营造可游、可赏、可学的历史氛围。

  基于史料研究,还原“一大”会议成员在嘉兴的路线轨迹,加强相关红色文化资源点的保护利用。结合“重走一大路”文化主题线路的打造,优化公共交通服务、慢行交通和水上游览体系,增加必要的立体交通以改善区域内慢行交通连接;借助南湖与纪念馆之间的文化主题通道“巡礼路”设计,提升南湖山水格局。将红色文化融入自然景观之中,随时间线索形成“红船启航—艰难潜行—漫道雄关—继往开来”四个主题景观段落,回顾百年奋斗道路。

  综上所述,基于对嘉兴城市历史发展脉络与城市风貌特色的研究、对南湖历史景观与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恢复,系统性展示“一大”历史事件和革命精神,让大众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认识中国在嘉兴南湖红船上成立这一伟大事件的历史必然性。

  通过对数次建党周年纪念活动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的整理分析,可以发现革命历史事件的纪念主要是基于对历史发展阶段的回顾,针对当下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思考,达成共识,进而指导前进方向,进行文化传承。

  因此,在规划设计中需强调延伸历史脉络,接续现代发展主题。综合考虑步行空间和行人活动轨迹,依托园林地形空间和植物景观进行改造提升,营造自南湖南岸至市民中心的三个纪念空间序列——“巡礼路”“方正心”“人民环”,以时间为脉络讲述“千年传承,声传画舫”、“现代治理,强国之路”、“不忘初心,人民至上”的红色文化传承故事。

  融入现代设计方法,面向城市居民和年轻一代。针对市民广场、南湖天街等具体节点设计,对现有室外空间尺度进行优化,改善服务配套设施,提供剧场演出、特色植物观赏、体育休闲、儿童游乐等多种场地功能,满足市民日常使用需求。节点设计以现代简约为主要设计语言,局部结合具象场景展示,在强调重视红色文化主题表达的同时,融入生态设计和智慧功能理念,更有利于青年一代的理解和接受。

  面对当今复杂多变的世界局势,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是引领我们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思想源泉和动力。面向新时代,红色文化主题景观也应该展现新的面貌。在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中,笔者认为,在深刻研究其红色文化精神内涵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首先,要将革命历史遗存结合周边整体环境和地域文化特色进行一体化的规划与展示;其次,红色文化纪念的目的非局限于纪念本身,究其深意可谓忆古思今,在规划设计中要体现红色文化精神的时代性与面向未来的引领性;最后,在具体分析和设计手法中,应多探索新方法、新技术,使其分析的更精准、展示的更具吸引力,面向青年一代,真正使得革命文物和红色文化可以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

  【1】人民日报.习对革命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力量[N].人民日报,2021―03―31(01).

  【2】阿莱达阿斯曼.回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和变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朱育帆,姚玉君.为了那片青杨(上)——青海原子城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纪念园景观设计解读[J].中国园林,2011(9).

  【4】刘滨谊,李开然.纪念性景观的基本图式母题[J].中国园林,2003(5).

  【5】习.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N].光明日报,2005―06―21(01).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