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景观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景观资讯

景观资讯

案例丨南京标志性文化景观:金陵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及配套建设

中国景观网2022-10-13景观资讯聊城景观名
景观书法园,聊城景观名,折叠景观亭,案例丨南京标志性文化景观:金陵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及配套建设,景观书法园,聊城景观名,折叠景观亭,金陵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及配套建设项目,是为保护和展示中国明代皇家寺庙大报恩寺遗址而建设的

案例丨南京标志性文化景观:金陵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及配套建设

案例丨南京标志性文化景观:金陵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及配套建设,

  景观书法园,聊城景观名,折叠景观亭,

  金陵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及配套建设项目,是为保护和展示中国明代皇家寺庙大报恩寺遗址而建设的重大文化设施。项目由“报恩新塔”(古塔塔基及地宫遗址保护建筑)、博物馆主展馆、碑亭、室外遗址保护和展示及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等组成。

  东吴时期起,项目所在地成为佛教在中国传播的重要节点。明代永乐皇帝在前朝古寺庙的原址兴建了规模宏伟的大报恩寺,寺内高达78余米的琉璃塔被称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观之一。寺院和宝塔毁于后世战火。

  2003年,以保护历史文化和改造城市为目的,南京市政府决定建设金陵大报恩寺遗址公园。2004至2011年间,考古发掘、历史研究与规划设计的探索交织进行。2007至2010年的考古发掘基本理清了明代大报恩寺的总体格局,并出土了举世瞩目的佛教圣物(佛顶骨舍利)和其他相关文物。金陵大报恩寺遗址及其保护工程的多重价值得以被充分认识。

  以遗址保护规划为依据,自2011年秋起,经两轮国际竞赛、多轮方案修改和技术深化,金陵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及配套建设项目的设计和建设有序展开。

  遗址博物馆的室内外空间与原寺庙遗址的叠压性,是建筑创作最重要的出发点之一。设计秉持“跨越历史与当代、联结城市与建筑”的理念,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空间维度上,以严格保护遗址本体为前提,以立体的空间组织呈现寺庙遗址的多层次历史信息,及其与城池山川的格局关系,继承明代报恩寺与城市结构的关联,再现遗址环境的大格局;通过动态的空间组织,使片段的、散置的古代寺庙遗址得到保护、连缀和整体呈现;以遗址展示带动相关文化展示、学术交流、社区活动等关联功能。新设计还为未来持续考古预留了充分的可能性。

  时间维度上,以新的技术手段创造具有历史文化意韵的场所特质。新塔既要严格保护古塔基和地宫遗址,又要利于登高望远,创造与历史记忆相联系的新意境。故而,结构创新成为设计的关键。

  由八边形塔身与正方“覆钵”形塔底组合而成的钢框架跨越遗址上空,将上部荷载传递到预应力地梁,同时拓展了新塔首层的室内空间。新塔的设计传承了古塔优雅的收分轮廓和重复叠置的立面节奏,营造出轻盈通透的塔身观览效果,并在塔顶形成空灵的圣境体验。新材料的研发、使用,使建筑形态和风貌穿梭于历史的实体与意境之间。

  该项目为如何平衡严格的遗址保护与当代城市的活力塑造,提供了一种新策略。它探索了以现代技术和材料诠释历史文化意韵的新路径,创建了以建筑空间统筹、再现历史遗产大格局的新模式,形成了以遗址保护和展陈为核心线索的,城市文化场所的系统设计方法。同时,多学科团队积极协作的模式,亦为遗产保护事业的创新和实践积累了新经验。如今,该项目已成为南京的标志性文化景观。

  设计团队完整名单:鲍迎春、陈俊、周桂祥、张程、胡明皓、吴国栋、黄瑞、马骏华、谭亮、方榕、杨俊、孙晓倩、张翀、黄凯、屈建球、王若莹、叶飞

  施工: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建安总包)、江苏沪宁钢机股份有限公司(钢结构)

金陵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及配套建设项目,是为保护和展示中国明代皇家寺庙大报恩寺遗址而建设的重大文化设施。项目由“报恩新塔”(古塔塔基及地宫遗址保护建筑)、博物馆主展馆、碑亭、室外遗址保护和展示及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等组成。

  东吴时期起,项目所在地成为佛教在中国传播的重要节点。明代永乐皇帝在前朝古寺庙的原址兴建了规模宏伟的大报恩寺,寺内高达78余米的琉璃塔被称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观之一。寺院和宝塔毁于后世战火。

  2003年,以保护历史文化和改造城市为目的,南京市政府决定建设金陵大报恩寺遗址公园。2004至2011年间,考古发掘、历史研究与规划设计的探索交织进行。2007至2010年的考古发掘基本理清了明代大报恩寺的总体格局,并出土了举世瞩目的佛教圣物(佛顶骨舍利)和其他相关文物。金陵大报恩寺遗址及其保护工程的多重价值得以被充分认识。

  以遗址保护规划为依据,自2011年秋起,经两轮国际竞赛、多轮方案修改和技术深化,金陵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及配套建设项目的设计和建设有序展开。

  遗址博物馆的室内外空间与原寺庙遗址的叠压性,是建筑创作最重要的出发点之一。设计秉持“跨越历史与当代、联结城市与建筑”的理念,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空间维度上,以严格保护遗址本体为前提,以立体的空间组织呈现寺庙遗址的多层次历史信息,及其与城池山川的格局关系,继承明代报恩寺与城市结构的关联,再现遗址环境的大格局;通过动态的空间组织,使片段的、散置的古代寺庙遗址得到保护、连缀和整体呈现;以遗址展示带动相关文化展示、学术交流、社区活动等关联功能。新设计还为未来持续考古预留了充分的可能性。

  时间维度上,以新的技术手段创造具有历史文化意韵的场所特质。新塔既要严格保护古塔基和地宫遗址,又要利于登高望远,创造与历史记忆相联系的新意境。故而,结构创新成为设计的关键。

  由八边形塔身与正方“覆钵”形塔底组合而成的钢框架跨越遗址上空,将上部荷载传递到预应力地梁,同时拓展了新塔首层的室内空间。新塔的设计传承了古塔优雅的收分轮廓和重复叠置的立面节奏,营造出轻盈通透的塔身观览效果,并在塔顶形成空灵的圣境体验。新材料的研发、使用,使建筑形态和风貌穿梭于历史的实体与意境之间。

  该项目为如何平衡严格的遗址保护与当代城市的活力塑造,提供了一种新策略。它探索了以现代技术和材料诠释历史文化意韵的新路径,创建了以建筑空间统筹、再现历史遗产大格局的新模式,形成了以遗址保护和展陈为核心线索的,城市文化场所的系统设计方法。同时,多学科团队积极协作的模式,亦为遗产保护事业的创新和实践积累了新经验。如今,该项目已成为南京的标志性文化景观。

  设计团队完整名单:鲍迎春、陈俊、周桂祥、张程、胡明皓、吴国栋、黄瑞、马骏华、谭亮、方榕、杨俊、孙晓倩、张翀、黄凯、屈建球、王若莹、叶飞

  施工: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建安总包)、江苏沪宁钢机股份有限公司(钢结构)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