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景观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

LA专集|校园景观:创造多重可能性的微缩城市

中国景观网2023-05-20景观设计云南景观雕塑
景观舞台,云南景观雕塑,庭院景观,LA专集|校园景观:创造多重可能性的微缩城市,景观舞台,云南景观雕塑,庭院景观校园是一座微缩的城市。在校园由建筑、道路、场地构成的物质容器里,实际上还容纳着另外一座看不见的校园,一座精神的校

LA专集|校园景观:创造多重可能性的微缩城市

LA专集|校园景观:创造多重可能性的微缩城市,

  景观舞台,云南景观雕塑,庭院景观校园是一座微缩的城市。在校园由建筑、道路、场地构成的物质容器里,实际上还容纳着另外一座看不见的校园,一座精神的校园,一座由无数在这个校园里学习生活过的人在漫长的时间里积累层叠的故事组成的记忆校园[1]。这使得校园不仅是教育、科研、学习、生活的载体,而且在漫长的校园发展历程中,校园也成为精神的载体,他们共同构成了校园“显”与“隐”,充满魅力的两面。

  威廉姆斯学院是美国一所历史悠久的文科学院,场地位于学校中一处因2015年图书馆拆除所腾退出的四边形空地。设计团队为其提出了一套全新的面向21世纪的校园广场空间解决方案,试图发掘学校所处的自然环境特征,并将其融入历史悠久的校园景观体系当中。

  设计利用附近山体开采的岩石组成丰富的公共活动空间,通过植物和地形的结合,形成一个连接学校和自然山体的绿色纽带,并向人们展示出一种“岩层”上交流、聚会的创意性户外活动方式。同时,设计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步行方式,可以借此穿越校园,体验历史遗迹、景观与自然环境相交融的景象。

  另外,设计通过对一条割裂校园的宽阔道路进行改造,提供了雨水花园式的校园径流管理方案。

  隆德理工学院(Lund Institute of Technology,LTH)有一个朝向东侧的巨大缓坡绿地。这片土地曾经被用于耕作。建筑师兰卡斯特·安塞姆(Klas Anselm)在坡地上设计了十几座简单的红砖建筑。但它们各自孤立地散布在斜坡上,建筑个体之间缺少联系,这使其成为了一个空有其表但又异常贫瘠、缺乏生气的校园。

  该项目旨在寻找针对这些不足的补救途径。设计利用场地中的2个水塘,它们是过去黏土采石场的遗迹,如今被水充满。土坑的边缘极其陡峭,有些地方几乎与地面垂直。这里的小气候与校园其他地方不同,郁郁葱葱的植被使其不受风的影响,靠近水域的位置提高了场地品质。

  设计希望实现水塘陡峭边缘的可达性的多样化,并在其周围建立具有社交吸引力的场所和步道。设计师运用不同的建造材料,对水塘东西两侧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设计。大水塘的西部边缘提供了停留、、欣赏风景和与朋友、同事见面的地方,而东部设置了蜿蜒的长廊,以及一些较小的社交空间;带有露台的西侧由木板制成,东侧的组合构筑和楼梯则选择钢板作为材料;西侧的设计是稳重而坚固的可供休息和社交生活的户外场所,东侧则是一条轻盈的、有趣的漫步道。

  学生、教师、研究学者和学校员工们经常在休息日和工作间隙来此小憩。此外新生的入学仪式以及各种比赛也会于此开展。

  托尔比约恩·安德森.瑞典隆德理工学院校园公园[J].风景园林,2019,26(1)::62-68.

  莫纳什大学地球科学园的设计灵感来自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的地质地貌。该园与地球科学家合作开发,为学生学习地质学、自然地理学和大气科学提供了一种更加直观的学习方式。

  设计摒弃了传统几何形态,而是通过岩石将多种地貌融合在一起,并融入了区域地貌图、海岸线卫星图像,以及城市河流形态形成整体的大地景观。

  场地内收藏了超过500块岩石标本,使其看起来像一个嵌入大学中的地质博物馆。岩石按照当地的地质和地理特征的形状和形式排列。这样的布局不仅是为了展示单独的岩石标本,也是为了解释它们与地貌和塑造可见景观的更大力量之间的关系。这些形式本身就创造了空间,营造了一种质朴的触感。场地植被也来自当地的生态区。通过与岩石结合的种植方式,场地讲述着植物的历史、来源以及它们与土壤的关系,进而反映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

  此外,场地为学生学习地质学、自然地理学和地球科学提供了一种更加直观的学习方法。学生们可以通过绘制石头地图来了解所处的地质环境,为未来的实地研究做准备。

  西蒙菲莎大学(SFU)始建于1965 年,是加拿大最重要的建筑群之一。校园广场具有双重功能,既是公共空间,又可作为下方教育空间的屋顶。由于本拿比山(Burnaby Mountain)独特的微气候导致了高频率的冻融循环,以及排水设施的不完善,历经50年的使用,校园已经亟待更新。

  项目以更新代替重建,为历史悠久的公共空间注入了新的活力,延续了20世纪60年代重要的文化遗产。项目注重平等对话、跨学科工作和景观整合,旨在为校园开启新的未来。

  项目全面提升了公共空间并延续与巩固了中心建筑的重要位置,也为人们创造了更多非正式聚会、逗留和相互联系的机会。此外,设计团队着手解决了历史建筑混凝土老化的复杂问题,包括全尺寸现场组装屋顶模型的性能测试、双层排水系统以及新灌浆材料的应用。

  SFU校园广场改造项目,户外中轴的升级与改造对校园环境的提升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公共空间的美学修复极大地优化了用户体验。

  这一更新方案成功地对SFU本拿比校园的建筑遗产进行了敏感保护,使其使用寿命延长了一倍,并实现了将创新教育、前沿研究和社区参与动态整合的校园愿景。对战后建筑文化的延续和现代主义校园的保护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达卡大学文学院所在场地是一个具有历史和文化意义的中心,场地中有孟加拉国解放战争最重要的纪念碑、名为“Aparajeyo Bangla”(意为不败的孟加拉)的标志性雕塑,以及一棵历史悠久的大榕树。

  在该项目中,校方希望通过对场地景观的干预和设计来为使用者创造特定的空间,通过对自然元素进行简单直观的整合,将一系列空间编织在一起,从而为年轻人们创造一个聚集的场所,并使其成为师生们的沉思之地。

  中心区利用八边形的水面让整个场地成为一个连续的整体,水流跌入荷塘,一棵庙树(李子树)从水中升起,正对着4座用以缅怀解放战争中的烈士纪念碑。东区改造原本的负空间,将其转化为一个无障碍的活动场地。西区用砖砌八边形平台保护反映着孟加拉人民独立意志的历史标志:“bot-tola”榕树,并为其制作了镌刻着文字的金属装置。步道和平台为游览体验赋予了自由度,人们可以在体验相互联系的空间的同时,按照自己的意愿停留或前进。

  在保持既有尺度的同时,各个区域的限制因素得以消除,并且保留了各自的特色。新置入的功能与既有元素共同为场地赋予了一种理想的动态感,自然元素也在其中获得了发展,自然与人工形式在这里持续地发生对话、追忆与思考。

  设计师与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合作,通过营造可以交流的线性开放空间网络来组织他们的新校园,包括一条具有连接性与叙事性的艺术步行路,用来回顾斯坦福大学的医学院的历史与遗产。

  在校方与设计师的资助下,当地的艺术家和居民共同参与了设计概念和内容的确定。设计师与艺术家在树凳设计中融入档案照片和学校教学和研究历史的元素。这个想法的灵感来自于希腊神庙以及传统建筑上的叙事性门楣。这些档案中的照片和文字被转印到混凝土树凳的花岗岩板上,学校发展的时间线和历史事件由此被记录并展示出来。

  该项目还包括校友绿地、绿色客厅、校园入口更新,以及广泛的座位和户外聚会空间。设计为校园融入了丰富的、具有开创性的医学院历史和社会背景环境。

  该项目是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RMIT)公共空间改造的一部分,设计通过整合一系列剩余、破碎、低效的空间,提升校园内巷道区的便利性,并利用该地块丰富的建筑遗产,反映校园文化。

  设计师围绕2个庭院,设计了新的座椅和遮荫廊架,同时增加了照明设施,以改善学生户外体验。这些设计由狭窄的步道连接并力求突出现有空间,同时提供新的社交场所。墨尔本典型的巷道体验也被融入校园,以寻求营造一种归属感与凝聚力。设计利用丰富的颜色将这些空间组合在一起,增强了访客对场所的认同感。这些设计将人们吸引进这条狭窄的公共空间,并在这些空间中驻足、交流。同时,各种视觉元素的出现增强了校园的艺术性和活力。

  设计提供了一个实用、耐用、具有保护性、低维护性与长期价值的校园公共空间,提升了校园安全和户外学生体验,帮助校园环境融入城市。该项目也强调了后疫情时代,校园环境中户外空间的重要性。

  圣保罗学校是一所以体育训练闻名的学校。起初,校园的户外空间被沥青路分割成两个独立区域,为统一开发带来了困难。经过考虑,学校将其整合成了功能完善的校园场地,设计师为这里设计了崭新的室外活动空间。

  设计将不同区域按照活动强度进行划分。教学楼附近为由定制家具组成的休闲区,旨在为学生们创造一处社交、阅读与休憩的安静场所。中央的凉棚可作为户外教室使用,教室旁抬高的双层花池覆盖着动感十足的碎石铺地,到了夜间,电力灯柱会将场地转化为一处露天舞台,人们可以从双层平台处观看表演。

  娱乐区铺设着人造草皮,人们可在此参与高强度的体育活动。场地内布置着氧化铝制成的乒乓球台,力量、拉伸、平衡等不同训练设备也一应俱全,整片区域四周环绕着超过160m的彩色跑道。

  运动区被划分为功能不同的小场地。篮球运动场采用了学校的代表色,多功能运动场铺设了条状的人造草皮,学生们可在此练习钉球。曲棍球场和足球场等设施完善的大型运动场则位于校园尽头。室外照明不仅满足了学校的需求,还可以在其他时间服务于社区居民。

  设计团队还从当地采石场获取材料,用石块垒成了一系列蓄水池,提供水源,确保所有植被充满活力。空间正中巨大的铝制雕塑作为学校的标志,展示着校园的新面貌。

  Karen Blixens Plads广场位于哥本哈根大学和大学南校区的丹麦皇家图书馆之间,是哥本哈根面积最大的公共广场之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使其能够容纳并促进绿色交通、适应气候变化并改善生物多样性。

  设计将公共广场和大学融为一个整体,如地毯般覆盖着起伏的地面。面积较大的场地被划分为多个较小的区域,山丘般的地形创造出室内外相结合的活动空间,其颜色与附近校园建筑的外观形成呼应。广场还为大学提供了容量巨大的自行车停放空间,能够同时容纳2000辆自行车。

  广场的设计以其柔和的过渡将大学与城市街区的开放景观结合起来。大学的3个主入口位于广场的北侧,是一个开放的多功能空间。南侧丘陵状起伏的草地将校园与公共场所连接起来。

  除了将自然引入校园,广场还通过提高雨水处理能力来更好地适应气候的变化。一些洼地能够汇集雨水,创造出微型生物群落,提高生物多样性。同时这些洼地能够促进雨水蒸发,在极端的降水条件下补充水道,从而帮助场地适应气候的变化。

  该项目的建设改善了景观与城市空间的联系,整合优化的绿色空间与大容量的自行车停放场地,创造出能够促进社交和学习的城市空间。人们在起伏的山丘上停车、会面、进行小组作业、欣赏音乐会或者举办周末社交活动,项目中充满美感且独特的空间体验。

  项目位于北京林业大学校园的中心,设计试图通过开放空间的更新让这个被忽略的地方重新焕发出生命力。设计师以“森林”指代更加广阔、遥远、神秘的空间, “心”则指代自然、个体与群体的心跳。“森林之心”既是时空的连接器,又是记忆的收容器。

  在场地中心有一组螺旋光柱,它连接了学校里的10棵树,水分传感器会把树干的水分数据实时传递给服务器,控制灯柱的颜色变化,通过景观语言将隐含的不可见的自然律动表达出来。

  设计师还为其设置了人工智能装置去自动识别人与人牵手的情况,当识别到10个人在灯柱旁手拉手,灯柱的颜色也会发生改变。设计师希望可以把手机媒介甩掉,感受触感和温度。

  设计师与工学院和自然保护区学院合作,使用智能滴灌系统。地下布置了传感器,可以实时识别土壤水分的变化,来收集雨水,精确地控制滴灌,打造小型人工水系统,从而保证滴灌水质和持续的水量供应。

  该项目的实践让高校各个院系的师生都能够在校园的景观里找到进行科研学习的地点,成为户外的课堂和户外的实验室,这也是传播校园文化很重要的立足点。

  在过去的几年里,全世界的雨水管理项目越来越多,但精细化监测和真实过程的可视化却很少。清华大学团队以一处校园绿地为研究对象,试图监测一个封闭的流域,以一分钟为间隔收集的降水、截流、蒸发、土壤蓄水、入渗和溢流等数据。通过传感器和无线网络的应用使动态监测、分析和评估景观项目成为可能。

  设计场地62%的面积被4种树冠覆盖。由于降雨后的严重内涝问题,设计提供了4个生物滞留花园以减少地表径流。出于安全考虑,该场地监测设计的所有传感器都需要独立的室外太阳能电源。

  实时监测数据有助于景观设计师了解各种类型的降雨、不同树冠的拦截、土壤蓄水和入渗。同时,真实降雨过程的可视化也可作为良好的教学材料。设计前的模拟和实际的径流减少之间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监测可以清楚地反映出设计中的不足之处。

  设计提供了一套雨水管理的监测指标和方法,鼓励景观设计师在不同项目的早期阶段进行监测设计。随着系统的运行和升级,越来越多的材料将被更新。通过在线监测的方法,准确性得到提高,监测周期得到延长,维护成本得以降低。

  周怀宇,姜会全,刘海龙.基于物联网在线监测的景观项目雨洪管理过程可视化与绩效评估[J].中国园林,2019,35(10)::29-34.

  北京大学内高强度的建设使得不透水表面急剧增加,导致了严重的内涝和径流污染。而建筑间的人工草坪却大多处于荒废状态,既不能供人使用,又无益于减少地表径流。

  设计团队选取了宿舍区一块300㎡的绿地作为试点,可消纳周围572㎡的不透水表面产生的径流,最多为宿舍区削减16m3的雨水。SWMM的模拟结果表明,如果将宿舍区里其他几块绿地都进行类似的改造,共可削减47.8%的地表径流,这将减少市政管道负担,有效缓解内涝。

  设计团队在生物滞留池的底面和侧面设置了缓渗结构,从而避免瞬时强降水集中下渗的威胁。降雨时,部分雨水直接下渗补充地下水,未能及时下渗的雨水会临时存储在雨水箱里。降雨过后,太阳辐射达到一定强度,水泵会启动,暂存的雨水通过太阳能水泵回到地面浇灌植物。

  另外,花园还配备了监测系统,可以在手机上实时查看降水量和水箱水位,实时监控水系统运行状态。收集到的数据将为校园未来的类似项目提供支持。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