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景观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景观中国

景观中国

刘家琨苏州新作对景观师的启发 俞眼看世界

中国景观网2023-01-16景观中国傅文华公园景观设计
硬质景观铺装,傅文华公园景观设计,乐业景观房价,刘家琨苏州新作对景观师的启发俞眼看世界,硬质景观铺装,傅文华公园景观设计,乐业景观房价建筑是抽象情感的物化表达,建筑设计通过把控空间的比例与尺度,色彩与质感,光影变幻等创造意义深刻的精神场

刘家琨苏州新作对景观师的启发 俞眼看世界

刘家琨苏州新作对景观师的启发 俞眼看世界,

  硬质景观铺装,傅文华公园景观设计,乐业景观房价建筑是抽象情感的物化表达,建筑设计通过把控空间的比例与尺度,色彩与质感,光影变幻等创造意义深刻的精神场所,对于景观而言,一个好的建筑作品,有许多值得借鉴和细细品味的东西。

  早有耳闻刘家琨老师设计的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备受关注,堪称苏州极受欢迎的“网红打卡地”之一,于是我赶着周末的空档去感受了一下刘老师的作品。

  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位于苏州市相城区,占地面积38875平方米,建筑面积15087平方米,主要功能为御窑遗址保护,金砖等文物的陈列展示及相应的文化研究与交流,展现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景观是建筑物的图底,建筑是景观上的一幅画,属于点睛之笔的存在。但有时候,建筑是隐藏于景观之中的。

  建筑与景观是相互依存的,设计需要考虑两者的和谐统一,刘家琨老师在设计苏州御窑博物馆时,在建筑营造方面选择把主要的空间留给园林和古窑遗址,将建筑作为从属地位,建筑分布在场地周边可以看园林、湖泊、古窑等,成为视觉焦点。

  博物馆主体建筑是对砖窑和宫殿的综合提炼,体量雄浑,出檐平远,以现代手法演绎传统意蕴。它不是砖窑,也不是宫殿,而是兼具“砖窑感”和“宫殿感”的当代公共建筑,展现出“御窑”的精神内涵。

  博物馆建筑群使用当代广泛应用的各种砖料构筑,层层递进,烘托出金砖。它不仅仅是关于金砖的博物馆,也是一部从古至今的砖的编年史。

  场内建筑形状各异,有扁平的、长条形的(工厂区)及高大的博物馆建筑,层高虽只有4层,但每层层高高达4~5米,总高约20米左右,相当于7~8层住宅楼高度。

  项目建筑群多采用各式各样的砖料构筑,层层叠叠,大量清水砖的使用既简约大气又不至于喧宾夺主,还能营造古朴、厚重的历史韵味。红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使用更为广泛,具有现代感,而青砖古朴,往往能显示出历史的沧桑感,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将两者结合使用,让两者形成粗犷与细腻的对比,似乎也暗示当下与历史的贯穿。

  博物馆内部形成“砖窑”的空间,致敬地域性历史文化,建筑内部空间整体上既有宫殿的恢弘大气,又融合了苏式建筑的细致精巧,营造出一种北方宏大磅礴与南方精雕细琢相互融合的文化感和艺术感。材料部分依然是以砖料为主,如混凝土通心砖等,展现出“御窑”的精神内涵。

  博物馆室内空间分为前后三段。第一段序厅是对宫殿的抽象,第二段展厅分为三层分别表现金砖的炼制、运输和使用。第三段是对砖窑的抽象。

  室内设计部分色彩以灰色为主,适当融合一些当地特色,有种“以地域性物质原料到一个王朝的最高殿堂”的色彩变化之感;材质为不同类型的砖材料,展现其“砖窑感”;营造平实、简朴、低调、稳重的肌理效果。

  该项目景观的塑造突出遗址感,场地平面 采用周边围合的环绕式布局,营造园林式的内向型空间, 这种布局方式使得核心保护区的面积最大化同时也更有利于该项目主题场景的融合。

  “环绕”是一种“园林”的概念,园的繁体字“園”是“土、口、人在围墙中”的意思,是围合的、私密的,有自然山水隐藏于小天地之中的意味。

  苏州御窑博物馆景观设计在形式上回应自然园林,采用“野趣自然”的设计理念,隐喻历史。 公园内部通过整窑、半窑、残窑等多种状态的窑,形成群体感,再现当时金砖生产场景盛况,并可从多方面了解窑的构造与金砖的生产过程,扩充博物馆本身的知识性。

  连廊运用苏州园林的“复廊”而设计,入口和入园的桥通过复廊隔开,透过砖孔可以隐约看见两边的景色、相互对望。

  建筑师对中国园林非常尊重,渴望从中国园林中寻找复兴中国建筑的方式,而并非照搬西方现代主义范式。但某些景观设计师则恨不得砸烂旧枷锁和老古董,对中国园林视而不见,弃之如敝履。他们推崇拉风、酷炫的景观风格,炫材料、凹造型,语不惊人死不休。我个人认为源于中国的现代风景园林营造手法和风格更加平实和自然。

  刘家琨老师在设计中崇尚删除自我、观察现实,这也是我前面曾说到的建筑设计师往往更加尊重场地本身,他的设计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和地域特征。在如今这个略显浮躁的设计环境下,我也开始重新思考在当代中国现实生活背景下,我们应该做的是怎样的景观设计?

  从刘家琨老师设计的御窑金砖博物馆中,我总结出了几点经验,仅供参大家参考:

  借景物顾名思义,即利用自然景色并将其组织到园林视景范围内中的设计手法,它是中国园林景观设计的传统手法,借景可以把各种在形、色、香、上能增添艺术情趣、丰富画面构图的外界因素运用到景观设计中,使园内与园外的景观相互交融、丰富景观的层次和观感。

  园林建筑也是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发挥点缀衬托景观的作用,还可起到赏景功能、引导功能、空间分割功能等,通常可作为园林中的点缀或高潮,具有极强实用性,可供使用者休憩、娱乐等。

  景观与人相互作用。人与环境构成了景观,景观中人作为主体是景观的创造者,作为客体是景观的使用者,总体来说,景观是为人而服务的,因此景观设计需要以人为本,注重人性关怀,在改善环境的同时增加人的体验和参与,注重景观功能性。同样的,“人”作为景观中永恒不变的话题,参与到其中能给景观带来生命力,景观才能变得更加生动。

  景观是文化的具象表达,文化是景观设计的灵魂,两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将地域文化渗透到景观设计之中,更容易受到使用者的青睐,也更能满足使用者的精神内涵。

  如立足于苏州地域文化,拙政园园林的特点白墙瓦黛、温柔细腻?图片来源于马蜂窝

  高科技是未来趋势,当景观行业不断向前发展,使用者对于景观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可观,而是对高质、创意的需求不断升级。除上述元素外,科技在景观中的融入,不仅可以让视觉体验创新,还可以使景观场景最大化,实现使用者对于景观的更多期许。

  西村·贝森大院位于青羊区贝森北路1号,东侧为贝森北路,南面为贝森路,西侧北侧均为规划的商业步行街,四面临街。

  建筑师刘家琨在建筑规划设计当中秉承传统元素的当代表达建筑理念,大院呈C型半围合布局。以竹文化为主题景观,间有天井、水渠,一步一景。通过藻井、天井和林盘景观等传统建筑元素与大院的有机融合,让传统文化、四川地域特色与未来感在这里和谐统一,使得村民获得极大空间自由的同时,在繁杂的城市中探寻心灵的归属。

  刘家琨说:“玉米的生存策略和稻谷不同,玉米在中部结穗。这样既便于承接上部的阳光又便于汲取下面的营养,从而结出一个比挤在顶部结穗的稻谷更大的果实。呆在一个中等地区,挨近自然与传统,同时也看得见国际潮流,有助于更清楚地了解中国最广大地区的普遍现实,而不那么容易迷失在超大都市流行主题的幻觉里。”

  “平行宇宙,循环时间,在哪里都是自己在,在哪里都在自己里。如果舞台不亮,自己修炼放光;不能海阔天空,那就深深挖掘”。《明月构想》中的乌托邦世界,西村大院下的反乌托邦建筑师。

  那么刘家琨到底是谁?当然,一个四川人。最后,非常赞同他提炼的五条简洁直白的设计理念,即:

  最后一站我来到了刘家琨设计的鹿野苑石刻博物馆。该馆原本17点关门,但是我打电话恳请他们稍晚一点关,可以多一些时间参观一下,他们也很人性化地答应了。当我看完鹿野苑,我深刻地感受到这个小小的建筑设计远远超过了这一天所看到的其他大设计。虽然只是匆匆一游,但是大师的作品却深深震撼了我。这个作品虽然在建筑书籍或杂志上看到过许多次,但是实地游览却是完全不同的空间场所体验,这才是真正的建筑设计。建筑师通过入口的飞桥将游人一下子引导到二楼,建筑内部采用简洁的长方形平面却有着许多细部设计,对光的运用如某些石刻展品背侧通过两块实墙之间的顶部玻璃形成展品周边光晕的效果。该建筑一层出口处设置一个龙头吐水石刻及长条水渠,水渠中仅有几条红色的小鱼,因为经常有飞鸟来叼鱼,所以留下来的鱼都是精英了。还有一层展厅中的浅水引自周边的河道,所以可以调节室内的温度,起到冬暖夏凉的效果。另外,室内局部的矮窗和长条窗,可让光从不同角度打进来并形成不同效果的影子,形成特色的视觉效果。从主楼走出并穿过一个长廊,可看到竹林中掩映着另一个两层小楼。其一层的雨篷为二层地面楼板延伸而出,上有一个立佛,在大树与长廊的空隙中忽隐忽现,让人肃然起敬。总之,通过这些简朴低调的细部设计,建筑师营造出让人惊叹的建筑空间,或许一般人觉得很平淡,没有特色,但是给我们这些专业人士却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是一种灵魂上的震荡,可以形容为“脑震荡”了。还有,许多石刻展品在汶川大地震中倒塌或损坏,该博物馆都很细心地把它们修复好,然后用铁件把石刻周边箍起来,让人感受到四川人对石刻如此,对生命更有大爱。总之,这一个小小的建筑可能造价不过几百万,却远远胜过那些精雕细琢的山寨而浮躁的动辄投资数十亿的大型建筑与景观项目。所以,我由此感慨到,大师根本不需要一个大项目,而大项目也出不了真正的大师;大师只需要一个小项目,然后把自己的感悟作进去,就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好作品!而好作品永远会有专业的观赏者与之共鸣!那些仿照王澍、玛莎等的作品缺乏原创的精神,一下就会被内行人看出来,成为业界的笑谈。这不是真正的创作,也缺乏了自己的灵魂。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