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景观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景观中国

景观中国

为乡村振兴培根铸魂两位政协委员为啥都强调了农耕文化?

中国景观网2023-01-15景观中国明城墙遗址公园景观设计
园林景观施工步骤,明城墙遗址公园景观设计,乡村景观规划平面图,为乡村振兴培根铸魂两位政协委员为啥都强调了农耕文化?,园林景观施工步骤,明城墙遗址公园景观设计,乡村景观规划平面图宝墩遗址2020年发掘疑似水稻田层面航拍图。(图源人民网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为乡村振兴培根铸魂两位政协委员为啥都强调了农耕文化?

为乡村振兴培根铸魂两位政协委员为啥都强调了农耕文化?,

  园林景观施工步骤,明城墙遗址公园景观设计,乡村景观规划平面图宝墩遗址2020年发掘疑似水稻田层面航拍图。(图源人民网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中国天府农博园农耕文明主题展览馆,展示着4500年前的水稻田遗迹和农具遗存,还通过现代化手段打造了诸多传统农耕文明场景;河洛农耕民俗市集上展示的二十四节气、农具演变、传统民俗技艺等文化精彩纷呈;云南丽水景宁郑坑乡吴布畲族村第五届畲寨秋收大会热闹开幕,“稻鱼共生”迎来“稻、鱼”双丰收……

  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大地流金、五谷丰稔的“丰”景里,农耕文化底色鲜明。那么,何为农耕文化?对乡村振兴有何促进作用?又该如何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地理资源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闵庆文与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霍学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进行了解读。

  “农耕文化的内涵很丰富,是基于长期的农业生产活动,创造的一些不断发展的文化体系,与饮食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医药文化等密切相关。”闵庆文解释称。

  对于农耕文化,闵庆文将其细化为三类,即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生态文化,精耕细作、资源持续利用的农业技术文化,团结互助、和谐相处的乡村治理文化。

  “随着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农耕文化更多的是以综合形态出现的。既包括以种植业为主体的狭义的农耕文化,还应该包括森林狩猎文化、草原游牧文化、渔业文化等等。”闵庆文表示。

  “在我国五千年的农耕文明演进过程中,形成了很多独具特色的农业模式和乡村治理模式。”霍学喜介绍,从旱作梯田、稻鱼共生的耕作实践,到庭院民宅、古村深巷的乡村景观;从“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生态理念,到耕读为本、邻里守望的村规民约……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间孕育出“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农耕文化,符合现代文明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

  以农为本、以节为媒,五年来,中国农民丰收节已成为弘扬农耕文化、推进乡村振兴、期盼国泰年丰的暖心符号。在闵庆文看来,这一方面促进了农耕文化的发掘、保护、利用、传承和创新发展;另一方面,提高了农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也提高了全社会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关注和关心,有力助推了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实现。

  “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霍学喜说,习就农耕文明的传承发展有很多重要论述,这三句表述,明确了加强对农耕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意义。在霍学喜看来,农耕文化的传承中,有着历史发展的脉络,通过挖掘和创新能够帮助解决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进一步提升农业竞争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有重要作用。

  “后稷教民稼穑,把中国带入了农耕文明时代。目前,在陕西杨凌,纪念后稷修筑的百亩教稼园内,12枚巨人大脚印、直径50米的教稼广场、土黄色的方形教稼台、花岗岩地雕农耕‘授时图’……将你带入远古时期的农耕文明。”以后稷农耕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举例,霍学喜认为,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和农耕文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影响力,这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霍学喜表示,文化振兴,既是乡村“五个振兴”的题中之义,更是乡村振兴的“根”和“魂”。要启发探索创新,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保护、传承和利用好农耕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如闵庆文所言,优秀的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中华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农业文化遗产中的人地和谐发展理念、环境友好的生产技术、乡村治理的民俗文化等都值得认真研究和推广。“农耕文化发掘、传承与保护不仅对于中国乡村振兴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借鉴。”

  如何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如何保护、传承和利用好农耕文化?霍学喜重点点了“科普”一词。

  “科普工作非常重要。相关部门和组织要围绕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农业生态的可持续优化,农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升级,充分挖掘农耕文化潜在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技等多元价值,开展大量科普工作。” 霍学喜表示。

  随着农耕文化教育愈来愈“流行”,不少院校也将农耕文化纳入教育课程体系。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霍学喜认为,要继续发挥学校优势,开展既符合时代特色又“接地气”的农耕文化教育,让学生不但能增长农业知识,还能培养一份爱农情怀。

  “要把农业文化遗产地建设成为科普教育基地、青少年研学基地。”闵庆文呼吁。同时他还建议,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农业文化遗产的现代价值,在保护的同时,努力实现科学开发利用;要教育引导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居民,努力形成重视农业文化和农业文化遗产的氛围,提升农民传承农遗文化、投身乡村振兴的积极性。

  “农耕文化也应该与时俱进,尤其是对于农业遗产的保护,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闵庆文表示,农业文化遗产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在发展中创新;要拓展农业的功能,把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发掘出来,让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

  浙田稻鱼共生系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项目。2005年6月该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首批,成为中国第一个世界农业文化遗产。

  提及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的合理适度利用,霍学喜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对典型案例进行挖掘,供复制推广借鉴;二是加强对重要的农业文化模式的研究,并进一步升级,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三是依法治理,把优秀农耕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做好,使之焕发出强大的软实力。“农耕文化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智慧结晶和宝贵财富,要让其在新时代彰显出历久弥新的独特魅力和当代价值,走出一条农耕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新路子。”霍学喜说。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