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景观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景观中国

景观中国

一个花园改变两个北大学生的人生轨迹

中国景观网2022-12-31景观中国别墅庭院景观石效果图
古村落景观改造,别墅庭院景观石效果图,浐河水景观公园,一个花园改变两个北大学生的人生轨迹,古村落景观改造,别墅庭院景观石效果图,浐河水景观公园6年前,在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读硕士的黄彬凌、袁振宇拿起锄头和铲子,历时两月,在未名湖畔的原本荒

一个花园改变两个北大学生的人生轨迹

一个花园改变两个北大学生的人生轨迹,

  古村落景观改造,别墅庭院景观石效果图,浐河水景观公园6年前,在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读硕士的黄彬凌、袁振宇拿起锄头和铲子,历时两月,在未名湖畔的原本荒芜的空地上,改造了一座小园子,取名为“幼稚园”。

  “一边挖土,一边学习,太美好了。我们当时想,要是以后能一直做这样的事情该多好。”

  2016年,黄彬凌和袁振宇创立了校园公益营建社。雨水花园改造、“树下空间”粉笔画、万柳“镜园”改造、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图书馆的草图咖啡厅……营建社用点滴巧思改造着校园里的公共空间。

  2019年,他们创立了“草图营造”,致力于为城乡社区和学校做共建花园。彼时,作为一门新兴职业,社区营造师崭新的外装下隐藏着许多不确定。观望者有,试水者有,黄彬凌和袁振宇选择成为鲜有的投身者。

  2020年,他们从北京往深圳去,在深圳的学校、城中村、各大小区里,与当地居民共同建造了80多个花园,深刻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今天,小北带你走进他们的故事。

  2020年,社区营造呼声渐起,在当地政府的邀请下,黄彬凌、袁振宇携草图营造团队来到深圳,开启了他们的筑梦旅程。

  傍晚时分,夕阳洒落院内。修长茂密的丛竹在风中沙沙作响,各种植物高低错落,互相掩映,环绕整个院落。大人们坐在椅子上闲谈,孩子们在一旁的沙地里嬉戏,还有一个男孩帮妈妈在地里撒种子。

  这是位于深圳的友邻嘉顿花园寻常的一幕,你大概很难想象,它处在深圳这样车水马龙、寸土寸金的现代都市里。在草图营造团队改造之前,这里原是一片巨大的荒地。

  草图营造团队成员现在共同居住在深圳龙华区一个城中村里。他们白天去地里和居民一起干活,晚上一起回家做饭,有时还会在村民家里坐一会。他们的到来,为城中村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带来了更多的温暖。这份温暖,便是黄彬凌和袁振宇创立草图营造的初衷。

  去年,黄彬凌和袁振宇跑到上围村,租下了几间瓦房、一栋5层小楼、一方花园和菜地,带着20个年轻人,同吃、同住、同工作。这是草图营造成员们为自己改造的“家”。

  为什么要做共建花园?这要从黄彬凌的小时候说起。还在上小学时,黄彬凌就曾跟随父母来到深圳龙华。“除了在学校,根本见不到像我这么大的小孩儿,全都是年轻的打工人,我也无法融入当地。”这是黄彬凌对深圳最初也是最深的印象。

  大城市人口流动快,邻居之间碰撞频繁又陌生。黄彬凌希望破除这种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感。

  在此之前,他一直生活在湖南老家,那里“有一片很大的马尾松林”,黄彬凌“几乎每天都会到山上去,听风吹过马尾松林的沙沙声。”

  “风里还掺杂着土地的味道、松针的清香,尤其到了秋天,正是最清爽的时候,风很大,远处干枯的茅草的味道也混进风里。”

  “在我爷爷奶奶家,还有一棵很大的李子树。它是先开花再长叶子的。到了春天,满树的白。李花的味道、落在身上的感觉,我到现在还印象深刻。”

  马尾松林、李子树、土地、茅草……串联起了黄彬凌的童年记忆,这是生活最本源的美丽。但现代化的浪潮不可避免,大量基建设施的普及,在大大提高当地人生活水平的同时,也让黄彬凌记忆中的家乡变了模样。沿着小河一直走,原本熟悉的游泳洗澡的村民不见了,栖息停留的青蛙水草也不见了,只留下水泥岸,和他相顾无言。

  沿着这条小河还能走多久呢?生态与经济的钢丝绳上,试图寻找把握平衡的金钥匙的,不只黄彬凌一个,远在北京,有人已经提出了可行的设想——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俞孔坚在他所著的书《回到土地》里,为河道建设提出了生态护坡的新思路,这是黄彬凌与北大的初遇。

  黄彬凌本科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涉猎学科相关论文的时候,俞孔坚老师在其著作中的观点引起了他的共鸣。

  “俞老师在《反规划途径》中提出生命土地的完整性和地域景观的真实性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在《回到土地》中提出城市建设应该首先考虑市民和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认识人性、阅读大地、体验生活、聆听故事。”

  这些理念正切中黄彬凌学习经历和成长经历中所思所想的肯綮。2015年,他选择保研来到北大。

  本科学习期间,黄彬凌接受的是传统工科训练,培养了扎实的设计功底。进入北大以后,在导师李迪华的引领下,黄彬凌进入了社区营造这一领域。2016年春天,看着当时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所在未名湖畔红四楼北侧的那片空地,他忽地动了心思。

  北大自由开放的环境是培养奇思妙想最好的土壤。黄彬凌与袁振宇等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一同挥起了锄头,他们提出了 “完善人格,首在种地”,越来越多的同学被吸引到他们的队伍。两个月以后,原本荒芜的空地焕然一新,成了集交流、休憩、生态等于一体的雨水花园。

  他们将小花园命名为“幼稚园”,以表达他们的改造理念——回归土地最原始的纯真。改造过程中的精神享受,让黄彬凌至今颇有感慨,“你都不知道燕园的春天有多美!不断地去发现、去观察、去寻找,所有的细节都借由敏锐的感知不断放大。”

  “它是知识与真实世界之间的一种联系,在它身上,我们并不是要强调结果,重要的是过程。北大的校园里每个地方都可以作为一个过程来表达。”

  之后不久,黄彬凌被邀请参与到万柳公寓的改造之中。从空间设计到家具采买,从客厅到门厅、再到户外的镜园,黄彬凌边学边干,边干边学,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还被评为万柳公寓的“荣誉居民”。成就感之外,黄彬凌更多地有了一种归属感:“这里留下了我们的故事和回忆。”

  毕业答辩时,黄彬凌被问到“老师给你的最大帮助是什么”,他回答说,我的导师对我最大的帮助就是给我“设置障碍”。

  早在研究生入学,导师李迪华就对黄彬凌说,“老师的作用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在三年的求学生涯中,他慢慢领悟了老师这句话。例如,在幼稚园建造初期,他们曾向李迪华老师申请经费支持,李老师提醒他们“能够用钱解决的问题可能就不需要你了”。受到这句话的启发,他们从各种地方拉来各种废品,拿着《燕园草木》到工地上“抢救”植物,在没有经费支持的情况下完成了改造。

  “老师的作用,是训练一种思维,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这种思维与能力,我们才能解决更多更复杂的问题。”

  如果你可以在自家楼下,和邻居们一起亲手设计、建造一个花园,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在黄彬凌看来——

  “其实建立起人与社区的关系,最好的一个方法,就是让他们为这里付出一些。然后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归属和认同。”

  深圳市龙华区大和村,是龙华区372个城中村之一,随着2018年上百名社工的入驻,它也成为全国“第一个社工村”。面对真实的世界和人群,改造难度可想而知。

  “最开始用到的是景观社会学,这也是我们课上学到的知识”,黄彬凌回忆说。从最开始和居民说上话,到慢慢认识、偶尔能蹭上一顿饭,再到成为朋友,熟络的过程好比一路闯关升级,而协调不同意见就是在“打怪”。

  为了社工街的改造,草图营造团队走家串户,交流沟通、讲解愿景,终于把社工街变成了“随处可坐下来交流的户外客厅”。

  引导大家产生自己的想法则更为重要。在大和村的改造中,草图营造团队坚持共创共建共享的理念,鼓励居民积极参与自己的家园建设。团队分别和政府、社工组织、社会创新专家等多方主体交流,带领居民们以图画和搭积木等方式构建自己的生活区域,边聊边玩,最终有了大和村的诸多创意:威威乐园、美丽花圃、防诈骗电话亭、脑友记、大和故事墙、星空瓶盖墙……

  两年多时间里,草图营造团队在深圳已经造了80多个共建花园。最初,他们注重“我们能给这里带来什么”,现在,黄彬凌将自己形容为“助产士”,要引导在这里生活的人们的想法,“成就他们的成就感,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就感。”鱼乐花园、成长小路、爱心农场等等,都是经他们之手来到这个世界的“新生儿”。

  在黄彬凌看来,这些花园“很像深圳这个城市”:人们从天南地北的老家带来种子,一起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现在,草图营造团队已经有20来位成员,他们是独立思考的年轻人,正在寻找一种新的人生可能。

  “一群有自我教育能力、有理想、有行动力的年轻人在一起,是不需要老师的。”

  草图营造团队最新参与的项目已经不再局限于社区营造,他们正在尝试更多的可能性。“这项工作虽然是微利的,但总量可观。”黄彬凌笑着说。对于未来,他充满期待:

  “我们永远也没有准备好的时候,但我们永远都在准备。不会没有关系,只要我们会学习,后面就会越来越好。”

  “不要着急,我们完全有能力,做点我们自己想做的事情。”黄彬凌的话就如同当初马尾松林里清爽的风,拂过城市的街角。

  图片:受访者提供、“万柳大家庭”公众号、“一条”公众号、“草图营造”公众号

很赞哦!